顶部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第A14版:人物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1月04日 星期五
丁武荣 为精神病患者打开一扇窗


丁武荣翻阅精神病患者名单

    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温文儒雅,为人谦和,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浓重的宣威口音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风趣、随和、直爽,是丁武荣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丁武荣,一名普通的公益人士,而在文山慈善事业的圈子里,他小有名气。最近,本报记者走近丁武荣,试图了解他内心的公益之路。

    大学毕业后支边到文山

    与丁武荣认识,是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丁哥”。一面之缘,也一见如故。一个阳光的午后,一杯茶水,点燃一支烟后,打开了话匣子。随后,无话不说,谈理想,谈人生。谈得最多的,还是他坚持多年的公益梦想。

    丁武荣其貌不扬,却笑声爽朗。谈起人生经历,他似乎若有所思,沉思了一会,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

    丁武荣是地道的宣威人,从小就生活在宣威羊场镇农村。身为农民的儿子,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吃苦受累那是常有的事情。通过勤奋努力,丁武荣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曲靖师专,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大学生。

    1989年7月,丁武荣从曲靖师专毕业。也就在这一年,21岁的他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支边队伍。带着理想,带着思索和人生新的追求,只身一人来到文山成为了一名支边教师。

    在支边期间,丁武荣主要负责中学物理的教学工作,而一干就是10年。青春和梦想,已经完全融入并热爱上了这片边疆之地。凭着一腔热血和殷勤付出,丁武荣被评为优秀教师,多年来载誉满满。还未到而立之年,丁武荣就当选为文山州物理学会理事会理事,成了当时最年轻的理事。

    公益初心源于患病妹妹

    2000年,丁武荣创办了极具影响力的校办企业——三鑫书社,是当时文山州颇有规模的书城,被文山州政府誉为勤工俭学的典范,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之后,丁武荣应邀加盟“云南强林文化”,创建云南名牌——强联体及其系列。

    也就从那时起,丁武荣开始走上了公益之路。他赞助过学生读书,给学校捐助过衣物、书籍等。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管理者,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丁武荣所从事的志愿活动逐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丁武荣觉得,不论以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工作,公益志愿服务这条路他将一直走下去。

    “为什么会萌生公益的想法呢?”记者问。说到这,丁武荣脸上的笑容一下消退了,低声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心头事。

    原来,丁武荣有一个胞妹,20年前还本该是个18岁的花样少女,但由于患有精神分裂症,家里又是一贫如洗,没有更多的医疗救助,病情越来越严重。妹妹病情一发作,就四处乱跑,需要专人来照看。一天,趁父母下地干农活,妹妹跑至村外,就再无踪影了。

    “也许我永远见不到我的妹妹了。”丁武荣说,妹妹的事情对他触动很大。通过多方了解,身边还有无数个小妹妹需要帮助,还有无数个精神病患者家庭在贫困线上挣扎。那种绝望的眼神,无助的背影让他很心痛,所以让他下定决心从学校里面出来,专心致志地想做一番公益事业。

    残障儿童一声“谢谢”让他高兴了好几天

    从此,他在公益之路上便“一发不可收拾”。一次,丁武荣从在曲靖第三人民医院当医生的同学口中,了解到精神病患者在文山的救助十分有限。于是,丁武荣与朋友一拍即合,准备创办一家福利性质的精神病救助机构。

    后来,丁武荣盛情邀请同学来到文山,在当时驻文山的部队医院赞助下,创建了文山州第一家精神病托养机构(后更名为文山市精神病医院),现并入文山州医院。丁武荣把这一梦想,称为自己的“阳光梦想”。言外之意是,生活有阳光,处处有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丁武荣得到了一份文山州有关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庭情况的资料。看着密密麻麻的名单,这上万人的精神类重度患者统计数,让他夜不能寐,心情很沉重。

    在他所接触的精神病患者中,特别是精神病患儿中,有的是因先天疾病失去了语言能力、行走能力;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都需要家长喂食;其中有一位16岁的少年,因身体停止发育,身高只能到志愿者胸口位置;有的则有智力障碍,虽然20多岁了智力水平还停留在几岁。

    在公益服务和慈善工作中,教残障儿童练习说话也是难点。时间长了,丁武荣与残障儿童形成了默契,能从其咿呀的发音中,判断其表达的意思。在志愿者的不断努力下,这位男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恢复,最终亲口说出了“谢谢”两字。这让丁武荣一连高兴了好几天。

    关于丁武荣帮助过的人,丁武荣说他不愿过多地提起,因为每一个受到过他帮助过的人背后,都是一个难忘的故事。也许,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但还有大部分人,依然在饱受病魔和贫困的折磨,显得非常的无奈。丁武荣说,他所做的这些,也只是公益中微不足道的事情,更多的愿望,他在考虑如何通过有规模的托养方式,来达到一种救助的初衷。

    力排困难播洒爱心 帮助过重度患者2000余人

    丁武荣的公益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过了一条艰辛的道路。最为人称道的地方,还有他的多重身份。在他的名片上,依然简单地印着“弘扬社会道德,关注慈善事业。”这也许就是公益路上他最好的诠释。

    他资助过周边贫困户、贫困儿童,并且以多种形式,帮扶贫困家庭,范围涉及文山各县。他不但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从最实际层面尽心帮助贫困户,乃至贫困村解决问题。在和谐的阳光下,凸显出一种来自社会的温暖。

    力排困难,至今经丁武荣帮助过的精神类重度患者,足足有2000余人。这当中涌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对丁武荣而言,也是一种鼓励。

    为什么热爱公益?一路走来,丁武荣觉得,公益服务慈善事业本身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仅使自己增长了见闻、开阔了心胸,还实实在在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是我们感动了那些有爱心的人,还是他们感动了我们呢?”丁武荣说,当然他们也会有被误解,被冷漠,甚至被刁难的时候。然而,大多数人是纯朴善良的。

    “有时人心的冷漠令人迷茫,而茫茫人海中却是良知的闪光!”在晚报记者采访中,丁武荣最后说出了这样一句感慨的话,也就算是暂时结束了采访。

    有关丁武荣公益道路上的梦想,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记者去挖掘。

    本报记者 夏体雷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