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第A16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并非坏事

    □ 丁恒情

    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考研竞争日趋激烈,但非全日制专业却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近半数考生表示不考虑非全日制,46%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很多单位在招聘要求中就明确提出只接受全日制研究生。(1月4日《新华网》)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深造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然而,近半数考生不愿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的否定态度。

    由于客观原因和现实原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十分普遍。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者基本上都是在职在岗人员,他们平时都不离开工作岗位,这也意味着他们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学业。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最大程度迎合学生们的需求,各大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另眼相待”,不仅将授课时间大幅进行压缩,而且在教学考核上也是“降格以求”,甚至在科研实践和论文撰写等方面“抬手放水”,结果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嫌弃”是一种必然。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为何愈演愈烈?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双赢“生意”:于高校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大蛋糕”,既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师资力量,也能够创造不菲的收益;而于那些平时忙于工作的学生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是一块唾手可得的“香饽饽”,既不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够顺利过关拿到一纸学历证书,从而为职位升迁、职称评定等增加筹码。

    如今,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遇冷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注水”现象的否定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遇冷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表明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认识更加理性了。

    只有挤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里的水分,才能确保其“含金量”不被稀释,让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行稳致远、真正获得社会公信力,从而为创新事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