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文 在我国传统节日里,年又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即春节;小年就是老百姓说的“祭灶”(“祭灶节”的简称)。 祭灶,说白了就是祭祀灶王爷,至于,灶王爷有还是没有,长得啥样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代一代华夏儿女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把我们的民俗文化传承了下来。而灶王(亦称灶君、灶王爷、灶火爷)的来历有多个版本,既然是灶王,掌管火是其职责,所以“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清《敬灶全书》),照此说来,每家一个灶王爷,岂不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个灶王爷乎?除非,灶王爷有分身术,再者,这一版本的灶王是男性。而《庄子》里把灶王女性化,着红衣,貌妩媚,如果在时下走在闹市,那也是回头率最高的王者了。还有其他版本,如黄帝说、炎帝说、魏姓说、张姓说……所以,在我国灶王的民间木版年画里,既有灶王,也有灶王奶奶(女性)。从诸多的版本,我们就明白了灶王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 祭灶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在腊月二十三,也有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坊间有“官三民四疍家五”一说,即官府二十三过祭灶、老百姓二十四过祭灶、渔民则只能等到二十五才可以过祭灶。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开始带上自己的日常记录,去天宫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直到初一五更才能返回人间,无外乎说说其管辖的这户人家在凡间都做了哪些行为,善与恶如数呈报给玉皇大帝。人们期盼灶王能够“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言。”就用糖瓜和胶牙糖粘住他的嘴,以为这样灶王就不会胡言乱语,玉皇大帝就不会给人间带来灾难了。 过去灶房(有些地方叫锅屋)有灶台、有水缸、烧锅草,家家灶台都会贴一张木版年画,画面有灶王和灶王奶奶,有的还会有鸡和狗,画的最上面有二十四节气和主要节日与农事等。 木版年画里的狗和鸡,与灶王奶奶有关。传说有个勤劳贤惠的妻子,却被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男人嫌弃,他休了贤妻又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只是该女子跟他一样不务正业,若干年后穷得揭不开锅,美女弃他而去。为了生存,他只能以乞讨度日。一年腊月二十三,他讨饭讨到一家富贵人家,发现主人竟是自己的前妻,他后悔莫及,恼羞成怒一头撞死在前妻的灶膛上。在以后的每年腊月二十三,她都叫会画画的儿子画一张父亲的像,贴在灶膛上,然后摆上贡品,烧香祭拜。因为是在家里祭拜,当她走在村里人们问她祭拜谁时,她就说祭拜灶王,人们都敬佩集聪明、勤劳、贤惠、节俭于一身的好女人,跟她学起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习俗。 无疑,祭灶年画也传递出勤劳和节俭是富裕美好生活的最好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