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1月31日 星期四
第A05版:聚焦    
       
版面导航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6版
2019年01月31日 星期四
用心良苦的社区食堂 如何冲破发展瓶颈?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营建和谐家园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一日三餐成了大问题。上海市的最新安排是:今年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点,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在昆明,已有不少社区探索建立老年食堂,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难题。对此,正在召开的省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哪些建议呢?

    会内声音

    制定灵活补贴政策 扶持机构正常运行

    官渡区吴井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8万多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三四年前,董北、董南两个社区开设居家养老中心,以优惠价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这几年发展下来,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关注。”省人大代表、官渡区吴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律举例说,董北社区联动公共单位,与尚品书院实现资源共享,借用书院场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为老服务。其中,为老年人提供午餐是重要内容。社区认定的60岁以上老年人,几块钱就可以到书院员工食堂就餐,还可以参加知识讲座、健教康体、棋牌、图书阅览、书画文体培训等活动,越来越多的老人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养老生活。

    董北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日渐成熟,平均每天有40名老年人来此就餐。那么,张律所说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为老年人提供优惠午餐,提供文娱、讲座等活动,存在一定成本支出,虽然政府有补贴,但要拿到这笔钱并不容易。”张律说,比如,床位设置就是申领补贴的条件之一。由于各方原因,董北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并未设置床位,所以也就无法达到申领补贴的“门槛”。而满足条件且享受补贴的董南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选择居家养老的人,每天到中心主要是参加唱歌、跳舞、打麻将等文体活动,中午去食堂解决午餐,真正需要养老床位的人几乎没有。久而久之,设置的床位被闲置,无形中造成资源浪费。为此,张律建议,政府应制定更加灵活的资金扶持政策,让更多居家养老中心享受政府补贴,尽可能降低运行压力。

    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保障项目专业运营

    近几年来,昆明市对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设进行部署。作为中心的重要功能之一,社区食堂解决了不少社区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或优惠或免费的午餐赢得了不少市民的赞誉。

    据省人大代表、西山区区长陈瑞斌介绍,西山区建设的28个社区居家养老项目中,4个在建,24个已建成。针对老年人就餐困难的问题,各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新探索特色化的模式,根据不同片区、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供就餐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有代表性的“西山特色”养老公共服务产品。比如,秀苑社区以“三社联动”为依托,通过齐心众筹、志愿服务、邻里相助等方式,开办“邻里小灶”解决社区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就餐难题。与此同时,还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反哺社区、培育社区居民互助的意识,化解了人员、场地、经费、管理机制等诸多困难和瓶颈。永宁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的“爸妈食堂”,通过与云南省扶贫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解决资金问题,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独居空巢、低保(低保边缘户)及三无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同时辐射为社区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低价中餐服务。

    陈瑞斌表示,今后,他们将进一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场地,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为主、社会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建成覆盖全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保障居家养老项目专业化运营,依托居家养老项目提供更多生活、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完善优惠扶持政策 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王建新介绍,云南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587.2万,占总人口的12.23%,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省养老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王建新表示,接下来,民政厅将联合其他部门,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突出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机构改造升级,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此外,还将进一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完善和落实用地、补贴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力度,在保障老年人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激发民间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会外故事

    人员紧缺、场地不足......  爱心食堂陷入尴尬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对于居家养老群体而言,社区老年食堂似乎已成为一种刚需。在昆明,针对老年人的社区爱心食堂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星社区爱心食堂就是其中之一,运营4年多以来,爱心食堂为老人们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但同时也面临发展瓶颈。

    每餐两荤两素一汤  困难老人免费就餐

    金星社区爱心食堂自2014年5月开始启动运营,主要为60周岁以上、户籍在本辖区的独居、困难老人服务。爱心食堂位于金星小区南苑巷文化服务中心旁,由社区内的一个废弃垃圾中转站改造而成,地点产权归业主所有。在征得业主同意之后,金星社区出资将其改造装修成爱心食堂,社区书记一直担负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运营的工作,云南老仁邦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简称老仁邦公司)等社会爱心企业一直向食堂捐赠粮油、资金和桌椅设施,维持着食堂的运营。

    1月25日,记者实地走访时注意到,爱心食堂虽小,但设施齐全,爱心企业捐赠的菜粮和食用油被整齐地堆放在狭窄的厨房内,白瓷砖铺成的墙面上还张贴了简报、食堂活动照片,白板上写着在这里办过生日的老人的名字。爱心食堂每周一至周五11时30分准时供应午餐,17时30分供应晚餐,双休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在这里,一日两餐每餐两荤两素一汤,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了不同收费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每餐5元;80岁以上老人每餐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持有残疾证、且年满60周岁的老人可享受免费用餐服务。

    吃饭老人越来越多  资金场地人员紧缺

    “菜品味道很好,而且便宜!”这是很多老年人对金星社区爱心食堂的评价。那么,社区爱心食堂的尴尬境地在何处呢?金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琼芬介绍,目前爱心食堂的运营主要是靠企业、辖区单位和爱心人士的捐赠,区民政部门每年会给2万元补贴,用于水电开支和粮油等用品的购买,不足的由社区自掏腰包。由于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目前社区每月要补贴4000多元。最近,社区联系到一家爱心企业,愿意连续捐赠3年,这才暂时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但在苏琼芬看来,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此外,爱心食堂只有3名固定志愿者,靠社区每月发放的1000元劳务补贴和爱心人士的资助,维持着整个食堂的运营。金星社区党委副书记李春丽告诉记者:“现在食堂的资金、人员和占地面积还有不足,工作人员一天的补贴才10元,待遇也不过是和老人一起吃顿饭,忙起来的时候,连热饭也吃不上。”

    记者了解到,最多的时候,食堂每天会有120多位老人来就餐,人手不足的情况时常出现。此外,这个不到70平方米的小食堂,每餐最多能容纳40人,然而来吃饭的老人远远超过了这个人数,狭窄的空间显得格外拥挤。爱心食堂的厨师赵师傅也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困难还是地方太小,有的老人来吃饭时没有座位,希望能扩大一点食堂的空间。统筹 王云

    本报记者 宋金艳 期俊军 张勇 孙琴霞  实习生 江芷汀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