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孙恒 老规矩中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理应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不能再传承下去。 “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家人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老规矩。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老规矩逐渐被淡忘了,但也有很多老规矩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4%的受访者称老规矩对自己影响大。(3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出门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家人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诸如此番老规矩,其实就是教养与礼仪,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社会共识与言行规范,并成为人们一致遵守的准则。 老规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往往承载着一辈辈人的精神遗产,反映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需要传承下去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也正因其时代局限性,在新的社会语境里使用的时候不能再照搬照抄,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句话,老规矩也需要“新传承”。 首先毋庸置疑,老规矩中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理应扫进历史的垃圾桶,不能再传承下去。例如,像“筷子不允许插在米饭中,因为象征着香炉”“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到处跑那是要饭的”等一些老规矩,要么讲求等级权威,要么涉及封建迷信,与今天倡导的价值观念已然明显不符。 其次,诸如“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在桌下”“敲门应该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不能用筷子敲盘碗”等一些老规矩,由于遵守与否都无伤大雅,如今人们也普遍不太在意,故而就不必再做硬性要求,不妨任由其在社会发展中自我演变,把自由裁量权交给社会大众。 最后,对于那些仍然具有时代价值与意义的老规矩,在传承的时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典型的是,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为例,看似没有问题,要求一个人表现出自己应有的精气神,但实际上,具体追问什么是“站相”、什么是“坐相”,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结果往往变成大人以势压人的借口——孩子就该有孩子的样子,学生就该有学生的样子…… 孩子是该有孩子的样子,学生是该有学生的样子,但究竟该有什么样子,又为何要有这种样子,大人又该是什么样子?在社会愈加文明开放、权利意识增强、人格逐渐平等的今天,诸如此番问题都应该有明确的答案。不难发现,老规矩过于强调“不能做什么”,而缺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倘若今天再这样教导孩子,显然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难免缺乏平等和尊重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