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10点半左右,记者一行来到了石盆寺、老青山滞蓄防洪工程施工地。据五华区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工程计划于5月底完工,工程汇水面积3.32平方公里。 据介绍,由于上游“五采区”开采造成水土流失,面山洪水携带泥沙造成下游通道阻塞,普吉立交片区一直以来都是五华区重点淹水区域。在前期研究、设计阶段,五华区充分结合西三环面山的地貌、地势实际,按照“源头治理、从下往上”的思路,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建设理念与城市面山防洪治理相融合,实现对山洪雨水就地消纳、削峰调蓄和综合利用。该工程汇水面积3.32平方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下泄、中疏、上截、高蓄”四类工程措施,包括新建13座调蓄池,13座消力池,配套排水沟5.23公里,进水渠153.3米、溢洪道74.6米,箱涵等34.5米。 工程建成后,将具备11万余方的山洪雨水的“错峰、调峰”能力,可有效调节50年一遇的降雨。在雨季可将山洪雨水大量滞留在调蓄池内,减少山洪雨水的携沙含量,在降低下游普吉立交片区的排洪压力同时,避免泥沙对市政管网进行淤积。经测算,每年汛期可有效将400余方的泥沙滞留在山上,清水通过沟渠排入新运粮河最终进入滇池,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在旱季,调蓄池里面的存水还能满足森林防火的用水需求,实现雨水资源化有效利用。本报记者 罗宗伟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