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小学放学了,爸妈没下班,孩子没人接,这如何是好?为了解决下午“三点半难题”这道民生考题,五华区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经过1年的实践推广,实现全区34所公办小学所有校区全覆盖,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既解决了孩子放学时间与家长上班时间的冲突问题,又促进了学生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昨日下午3点半,记者走进五华区春城小学,打篮球、练武术、吹葫芦丝、玩非洲鼓……孩子们放学不离校,体验别样课外乐趣。 解决家长接娃难题 五华区34所公办小学共开设618门课后服务 从去年3月开始,五华区34所公办小学所有校区就开始启动课后服务工作。各所学校以校内师资力量为主,优质校外培训机构为辅,开展“三点半课堂”。今年3月,五华区课后服务工作初见成效,“三点半课堂”成为了五华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陶韵佳介绍,经过1年的落实推广,目前全区34所公办小学一共开设了618门课后服务课程。学校每周有4天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其中2天用于学生的素质拓展,1天结合语文教学进行阅读培养,1天结合数学教学进行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 陶韵佳说:“五华区政府每年专门拿出600万专项资金,用于全区34所公办小学38000余名孩子的课后服务工作,让孩子们能够在学校就接触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课程,从周末的奔忙中解脱出来。因为有专项经费支撑,大部分课程都是免费。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支付的课后服务课程费用,每学期在200~400元之间,最高的也没有超过800元。” 陶韵佳表示,“三点半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提供服务,也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课程分4大类涵盖体育文化艺术科技 据了解,五华区公办小学课后服务,大致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4大类,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意愿自由选择。体育类有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中国武术等;文化类有国学经典、情景英语等;艺术类有摄影、美术、音乐、书法、舞蹈、电影欣赏等;科技类有航模、无人机等。 春城小学在4类课后服务课程的基础上,还新增了社会实践类课程,如开心农场、校园电视台、西点烘焙等。同时,多所学校都新增了科学实验、编程机器人、探索动物、3D打印、创客校园等科技类课程。 春城小学科研主任祝青介绍,“从去年9月起,学校在体育类课程基础上,加入了绘画、书法、扎染、茶艺等课程。全校1500多名学生中,共有1100名左右学生参与‘三点半课堂’。每周二和周五下午放学,学校开展了39门特色课程,共有44个班,每个班上课人数在10~30人之间,其中包括‘春小菜园子’‘禁毒小讲解员’等特色课。” 课后服务如何开展 超6成家长希望与课内知识关联 许多家长对学校开设的“三点半课堂”都非常支持。家长何女士说:“这大大解决了孩子放学时间早,双职工家庭没时间接的问题。虽然之前有校外托管班,但托管班不仅收费不低,而且其资质和管理也是令人担心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五华区教育体育局对全区公办小学所有家长发起不记名电子问卷调查。从问卷结果来看,在参加课后服务的年级人数分布上,一年级参与人数较多,占20.37%;在参与课程的选择上,体育和艺术的选择人数较多,分别为17.75%和17.56%。 根据调查,在课程设置上,有63.33%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课程要与课内知识相关联,以便孩子对课内知识进行补充;与之相反,有22.67%的家长认为不需要与课内知识相关联,以培养兴趣为主即可。 相关新闻 今年昆明主城均将启动小学课后服务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目前,除了五华区,昆明各区都在探索课后服务工作。西山区小学课后服务制度已连续开展2年,参加学生人数保持在6000人左右。据介绍,西山区“三点半课堂”,2017年投入200万元,涵盖20个试点学校15个项目;2018年投入200万元,涵盖23个试点学校23个项目。 2019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建立健全小学生课后服务制度”的要求。在今年昆明两会上,昆明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接送孩子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今年昆明主城区将启动小学课后服务制度。这也意味着,昆明越来越多孩子下午放学后,都将在校园里度过丰富多彩的“三点半课堂”。本报记者 李思家 王宇衡 实习生 王筱璇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