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孙恒 “无知的善意”有时候也是一种“恶”,所以别轻易地点赞、转发。 近日,网络上再次出现所谓“治白蛾的通知”,内容为:“市园林办通知:本月15日至25日室外不要晒被子、衣服,不要吃外面的食物(烧烤等露天食物)。尽量减少郊外、户外活动。飞机撒药治白蛾,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昨天回应称:此消息实属谣言。(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毫不夸张地说,“飞机撒药”走了又来,来了又走。每到特定的时候,这个谣言就会出现在各地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并且内容基本上不变,都是“园林办通知”,号召大家不要在室外晒被子、烤烧烤,然后还会温情满满地说“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 事实是什么?是许多地方根本就不存在“园林办”这个机构,“飞防”所使用的药剂主要是除虫脲和杀铃脲,两者都属于对人畜无毒、无害,对人们晾晒衣物、吃东西、郊游等生产生活不会有影响的昆虫生长调节剂。而且,“飞防”区域通常远离居民生活区。 那缘何“飞机撒药”谣言一次次辟谣又一次次出现呢?首先必须承认,这个谣言极具迷惑性和诱导性。其既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飞机在天上撒药,地上当然不能晒被子、衣服,更不用说露天烧烤。亦击中人们“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防范心理,看到这样的信息,人们难免会想:这可是关乎自己和家人生命健康的事,不管真与假,注意一下总是好的。 而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看到“飞机撒药”的谣言信了,或者说即便没信也不追求真相,其很有可能就会在朋友圈里转发,或者跟亲朋好友聊天时提及此事,如此一来,相当于“飞机撒药”谣言得到了二次传播,并且由于是从“自己人”口中说出,更加地具有说服力,意味着在传播的过程中,“飞机撒药”谣言的真实度无形之中得到了强化。 此番谣言的负面影响毋庸置疑,严重地引发无谓的焦虑、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往轻了说也会增加辟谣的社会成本。别让“飞机撒药”谣言再骗人,一方面需要每个人具备理性思维,不要听风就是雨,见到无法辨别的信息时不妨等待一下真相,亦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相关咨询。要知道“无知的善意”有时候也是一种“恶”,所以别轻易地点赞、转发。 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辟谣方式,加大辟谣力度。例如,对于造谣者,要让之付出相应的代价,不让其在网络空间里撒野;不妨在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季节,相关部门主动发布相关信息,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及时让公众了解“飞防”作业时间、地点、药剂种类和注意事项等信息,从而让谣言没有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