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评论员 利少峰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治理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需要各方合力打出组合拳,社会、家庭、青少年个人皆需努力。 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最近不再天天捧着手机傻笑了,这让原本忧心孩子学习的北京陈女士舒了一口气。原来,通过给短视频App设置“青少年模式”,孩子每天观看超过40分钟后,需要家长输入独立密码才能继续使用。这种“青少年模式”,正是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指导“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4月14日新华社) 近年来,短视频的火爆,催生了一大批迎合当下受众口味的原生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但是基于“兴趣推荐”的短视频平台,却让很多人沉迷其中,欲罢不能。过于沉迷于短视频,把大量时间花在短视频消遣娱乐上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 此次国家网信办指导众多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突显了国家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志,相关企业配合推出“青少年模式”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观看短视频时长限定、家长独立密码进入、特殊时段禁入,关闭打赏、直播等部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青少年过于沉迷,同时内容上着重推荐教育类、公益类,在青少年与不良内容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青少年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当然,“防沉迷系统”并非一劳永逸,尤其是系统还有诸多漏洞之时。如“青少年模式”虽然会有功能限制,但是卸载后重新下载安装,各种限制就会解除;没有强制要求,用户自主选择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应以高标准、高要求来严格执行,如果只是糊弄政府要求,那只是个摆设而已。前车之鉴并非没有,早在2017年腾讯针对网游“王者荣耀”就推出过“防沉迷系统”,但一经推出,就被网友破解,网上身份信息的贩卖比比皆是,所谓的“防沉迷”完全是形同虚设。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治理青少年“短视频沉迷”不能单靠一项技术,一份行政文件,需要各方合力打出组合拳,社会、家庭、青少年个人三方皆需努力,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治理青少年“短视频沉迷”。 首先,以身作则,不令而行。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应该做出表率,下班到家,不玩手机或少玩手机,用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用陪伴孩子的时间占领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同时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时间。其次,于社会来讲,除了国家、企业履行起责任来,优化“防沉迷系统”,严格执行外,还应提供更多的青少年娱乐休闲活动及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信息;再次,于青少年来讲,应树立起正确的手机娱乐观念,提高自控能力。青春正好,花大量时间沉迷在短视频、游戏上,有负美好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