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第A15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学而
古代文人的济世情怀

    □ 惠军明

    中国古代文人是中国历史上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以文字为媒,吟诗作赋,歌咏大千世界,抒写真情实感。细细品读历代文人们千古华章,随处可见流淌其中的济世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在中国文人看来,生命不是孤立的,既然传承了圣人之道,便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忧天下,救国救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济世情怀应是文人与生俱来的品德和素养。中国文人们言出必行,心口合一,他们终身实践着他们的追求,为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犹如精卫填海般执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什么中国文人的责任感如此强烈,为什么中国文人的济世情怀如此炽烈呢?

    其一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激发了文人们的济世情怀。曾经一段时期,中国动荡不堪,战乱频发,老百姓流离失所。文人们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们感同身受,痛入骨髓,于是渴盼改变,渴盼和平。文人们饱读诗书,胸藏万卷,满腹经纶,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智慧之力驱除黑暗与野蛮,匡扶社稷江山。社会的不堪,催生了文人们的正义感;朴素的变革意识,让文人们的济世情怀潜滋暗长。

    其二是因为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文人们的济世情怀。追根溯源,儒家思想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历代文人们深受其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圣人孔子,亚圣孟子,都具有浓烈的济世情怀。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孟子曾游说诸王,他们都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虽然屡次受挫碰壁,却从未后悔放弃。历代的后生学子们以圣人为师,读圣贤书,谈圣贤道,岂无圣贤之志哉?他们读书伊始,便效法圣人,树立了拯救苍生的宏大志向,将个人的荣辱与天下的兴衰紧密结合。强烈的道义感,炽烈的家国意识,将文人们紧紧地包裹。浪漫主义情怀和强烈的功名意识催促着他们成长,召唤他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其三是杰出人物的言传身教,强化了文人们的济世情怀。中华文化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前进,期间既有强大,也有衰弱;既有盛世,也有坎坷。但不论世情如何,正直的文人们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忧患。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后世作出了表率。例如屈原虽遭谗言被罢官,依然为国家奔走呼号;韩愈虽被贬潮州,依然记挂朝堂;杜甫茅屋虽被风吹散,依然挂念天下寒士;陆游虽年老多病,依然想着收复失地。历代文人先贤,他们的言行举止、文字篇章无不溢满爱国热情,蕴满责任担当。杰出人物的家国意识、济世情怀,率先垂范,深深影响了其他文人们。

    经过一代又一代优秀文人们的努力,济世情怀已经渗入、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文人们崇高的济世情怀起到了重要作用。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