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龙 “差生禁中考”凸显的是教育的功利性,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4月21日,菏泽一中学被曝不让差生参加中考后,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紧急通知,严禁强制初三学生分流,剥夺学生中考权利。此前,家长吐槽东明县万福中学不让学习差的初三学生参加中考,这部分学生被“分流”回家。涉事学校初中部王校长表示,“原则上,期中考试前全部回家,但还采取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4月21日《新京报》) 据了解,早在2010年6月,教育部就发文通知,强调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劝说学生放弃中考和中途退学,或要求学生转校,或强迫学生报考某类学校;并强调升学考试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意愿,坚决防止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学生参加升学考试的现象。 但从现实来看,以“差生禁中考”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此类现象并未绝迹,当然这也并不排除还有一些未被媒体曝光的案例。究其原因还是升学率作祟。诚如菏泽这所中学,若不是有学生家长向媒体报料,估计“当地万福中学有初三学生因为成绩差被禁止参加中考”这样事情也不会暴露,一些学生的权益就必然会受到侵害。 撇开“差生禁中考”背后的相关方利益考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举措的确是伤人心的软刀子。“班主任不让参加中考”“成绩不好被分流”等等,这些字眼难免会伤及这部分“差生”的尊严,尤其是在这个敏感的年龄段,如此的“划分”,不仅会让他们有挫败感,更有可能致使他们一蹶不振,乃至于走向极端,这些均有可能发生。 “差生”无疑会让一部分学生被标签化,而对“优秀生”同样也会带来一定影响。比如,会让这些“优秀生”有着优越感,更会让他们将分数看得更重。当将“差生禁中考”当做谈资来对待,更影响到学生背后的家庭,乃至于影响到社会的风气。故此,“差生禁中考”是没有一点好处的“低级策略”。 进一步而言,“差生禁中考”凸显的是教育的功利性,这本就背离了教育的宗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对于每位学生来说,公平公正受教育是第一位的。而真正要做到教育公平,最为直接的就是身为师者能够以公平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而这本就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 正如有媒体评论,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切实转变教学评价的观念和考核机制,仍是留给未来教育的一道思考题。故此,对于此事,当地理应引起高度重视,而对于其他地方也应引起警觉,并完善措施加以规避。一言以蔽之,勿让“差生禁中考”这把“软刀子”再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