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充满了知识焦虑,却没时间捧起一本好书细细读……这似乎已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因此也催生了电子书、“打卡”阅读、线上线下书友会、听书等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听听他们对不同阅读方式的体验感受。 打开阅读的多种方式 1 社交圈 刷朋友圈或微博跟热点 对于刚毕业一年多的小伟来说,每天的阅读从刷朋友圈开始。最新的资讯、最尖锐的时评、吃喝玩乐攻略、娱乐八卦等,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于不爱阅读的小伟来说,每天80%的阅读量都来自朋友圈。在他看来,朋友圈阅读灵活性很强,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阅读短文或是深度好文。 利用碎片化阅读缓解内心的知识焦虑,似乎已成为很多“上班族”的真实写照。和小伟一样,从事策划工作的小周每天也在通过刷朋友圈或是微博进行碎片化阅读。“干我们这行的,每天都要更新‘知识库’,必须紧跟热点,因为工作太忙,每天加班回家倒头就睡,根本没时间细细阅读,只能通过碎片化阅读,来满足工作需要。”小周说,有时出去见客户也需要创造各种话题,碎片化的阅读给他提供了各类“谈资”。 2 听书一族 以多种形式增加阅读量 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偶尔有时间,还要跑步运动一下……对于在银行工作的唐女士来说,要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细细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了增加阅读量,唐女士选择通过各种App听有声书。随身携带手机和耳机,无论是上下班的路上、哄娃的间隙或是跑步的过程中,都可以听书,虽然利用的都是碎片化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阅读的完整性,边听边思考,更有助于吸收沉淀。 和唐女士一样,初入职场的苗苗也喜欢听书。在苗苗看来,听书可选择的范围很广:小说、散文、相声小品……不仅形式多样,内容还涵盖了文化、生活、科技、时尚、财经等。在苗苗看来,美中不足的是,这些App中,很多有价值的书籍或者课程都需要付费,免费的内容精品较少。 3 “打卡”阅读 监督自己完成阅读目标 “算起来我从毕业就没怎么再看书了,最近利用一款App参与了‘打卡’阅读,每天睡前读一篇,刚读完了《平凡的世界》。”从事销售工作的林小姐最近频繁地在朋友圈“打卡”阅读。 “以前觉得太长,读了几次都没读下去。这次跟很多书友一起‘打卡’阅读是种新体验,我跟随领读人的进度一起读,竟然真的读完了。”说起自己最近的阅读经历,林小姐成就感满满,重拾阅读的乐趣之后,林小姐也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准备加大阅读量。 4 读书会 通过思想碰撞产生共鸣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杨女士参加了多个读书会,有的读书会微信群中还有本地的作家。群里的每个成员都会备注财经、人文、历史等喜爱的书籍类型。书友们会定期推荐书单,分享读书心得。 “参加读书会可以让人跳出固有的朋友圈子,接触一些以前从未涉及的领域,打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杨女士说,此外,读书会还会经常在书店、咖啡店举办线下活动,自己参加了两次,觉得收获颇多。 如何阅读才更具意义? 达人:尽量做有思考性阅读 作为资深的“阅读达人”,从事文字工作的马女士平均保持每年50-60本书的阅读量,这样的阅读量,在马女士的“朋友圈”中并不算高。对于阅读的期望值,马女士表示“希望写作需要用到的时候能信手拈来。” 马女士并不拘泥于看书的形式:纸质书、电子书都可以,视时间和场合而定。马女士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每天早上她会拿出kindle迅速浏览新闻资讯等内容,完成浅阅读。下午完成工作以后,她会翻开3本纸质书,有时哪怕一本书只阅读一个片段,精彩的部分,她会用软件做好笔记,细细研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深度分析一些精彩的观点。 “建议有条件还是进行深阅读,毕竟浅阅读缺乏深入思考、沉淀的过程,别人的知识很难吸收转化成自己的。”在马女士看来,自己保持这样的阅读量以及阅读深度,是出于工作需要。如果只有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可以尝试从一些感兴趣的类型开始进行阅读,可以不限题材,从短篇慢慢开始阅读,日积月累,提升自己的阅读量。 专家:阅读不应拘泥于形式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无论方式如何,公众阅读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胡性能告诉记者,从阅读效果来讲,毫无疑问应该鼓励深阅读,每一次深阅读的过程都是在和一位作者进行交谈。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 “我每天上下班的两个小时,都会充分利用起来听书。”胡性能说。对于时下流行的“打卡”阅读,他认为并不是什么坏事,对于没有阅读方向的人,能有这样一个群体,营造一个阅读环境和氛围,互相监督,其实挺好的。但千万不要为了打卡而打卡,要能真正吸收阅读的内容。总而言之,阅读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大家都可以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提升阅读量。 本报记者 期俊军 罗宗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