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第A15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急诊“分级”就诊,配套措施不能少

    本报评论员刘孙恒

    如果不增加急诊资源供给,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充其量只是优化了现有的急诊资源配置罢了。

    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就诊。(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急诊不急”现象比较突出。此前有数据称,北京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中,70%-80%都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资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车。

    当有限的急诊资源被“非急诊”挤占,“急诊不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进而造成急诊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急诊医生“压力山大”,以至于一些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被贻误抢救时机,影响了急救效率。如此一来,急诊这条为患者开通的“生命之门”,也就名不副实。

    对于“急诊不急”问题,“分级”就诊的法门同样吁求已久,此前一些地方有过尝试,只不过囿于各种各样的条件,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践行下来。此次北京在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进一步规范急诊服务流程。

    不管是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还是分级后将定期巡诊,动态评估保证患者安全,或在整个分级过程中,都由“人”+“仪器”双重合作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性,诸如此类,皆意味着急诊“分级”就诊面临的很多难题将迎刃而解,能够就此实现医患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只是不足之处在于,当前“分级”就诊的种种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急诊不急”问题,要知道“急诊不急”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有很大关系,大中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社区门诊无人问津,人们更加相信大中医院,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与急诊资源远远供不应求不无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不增加急诊资源供给,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急诊“分级”就诊就难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其量只是优化了现有的急诊资源配置罢了。正因如此,对于急诊“分级”就诊,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少。比如家庭医生制,一旦落实,真正促使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每个家庭医生肩负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分级”就诊也就水到渠成。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