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我班孩子们自定的童诗月,孩子们吟诗、品诗、创作诗歌,兴致盎然、其乐无穷。课余时间,有的孩子随手就拿出《童诗三百首》,选一首最喜欢的,有模有样地读给我听;有的则迈着方步踱来踱去边吟诵边表演;有的则灵感乍现,即兴赋诗一首,贴在板报的创作栏里……看着他们一个个变身小诗人的样子,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倍感欣慰。 赏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童诗三百首》中《爷爷疼我》一诗:“我的脚好痛,我向爷爷说,爷爷,我的脚好痛,吃糖果就会好。爷爷就买糖果给我吃,只有爷爷相信我的话”。这首诗充满童真童趣,就是孩子现实生活的写照,能引起共鸣,有亲切感、愉悦感,孩子们读后哈哈大笑起来。 《我喜欢你,狐狸》一诗说了狐狸有心计爱骗肉吃,但话锋一转,接着写“狐狸的尾巴像红红的火苗,风一样掠过绿草地。我崇拜你,狐狸,你的狡猾是机智,你的欺骗是才气。不管大人怎么说,我喜欢你。”孩子们读到这首诗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个性化地认识了狐狸,书中的狐狸通常都是狡猾的反面角色,但这首诗让孩子们耳目一新。 开阔的思路,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凝练地表达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在吟诵童诗的过程中领悟到优美的意境,丰富了心灵,启发了想象,感受到纯真而饱满的情感。这样的表达和感受是别的体裁给予不了的。 学童诗,就是要营造一种浓浓的赏诗氛围,带孩子们诵读,读中悟情,读中悦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与童诗相遇、相知。 品 ——舞动童心,大胆质疑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童年的天性是诗。孩子们浸润在优美、灵动、充满生趣的文字中能品味到童诗的音乐美、韵味美、语言美。在孩子们反复吟诵中,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语调和情感。 在学习热情地驱使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了许多童诗的秘密,同时也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有的童诗有标点,有的没有?童诗为什么不用像古诗一样对仗?童诗为什么一个字就能自成一行?为什么有的诗是大人写的,也叫童诗……孩子们在自主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收获了创作诗歌的技巧,提升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会了表达。 品味童诗要尊重孩子的理解,充分调动积极性,让孩子自主学习,领略童诗特有的乐趣与魅力。 创 ——蒙动情思,静待花开 童诗,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结构回环往复,结尾处如揭谜底。它有趣贴近生活,奇幻而不失真,新奇颠覆思维。在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创作,可以挖空补写、同类仿写、颠覆改写、自由创作,抓住瞬间灵感,插上想象的翅膀,善用修辞,来表达动人情意,还可以配图,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在一段时间内品味童诗的基础上,孩子们诗兴大发。以下是我班两个孩子创作的童诗。 (一) 慢慢 慢慢地看 慢慢地走 慢慢地起床 慢慢地吃饭 慢慢地说话 慢慢地坐地铁 慢慢地思考 慢慢地做作业 慢慢地睡觉 时光慢慢地走 我想慢慢地长大 妈妈催我也没用 因为我的名字叫慢慢 (二) 秋天的风 秋天的风是一个七彩的调色盘 它把银杏叶调得金黄金黄的 把枫叶调得火红火红的 把田野调得一片灿烂 秋天的风是一个顽皮的娃娃 它把树叶吹成了飞舞的蝴蝶 把柿子吹成了小灯笼 把苹果吹成了红彤彤的笑脸 秋天的风带来点点凉意 带来一片丰收景象 童诗通常都很短,但写诗的背后却是一个人阅读力、思考力、想象力、语言基础等综合能力的呈现。感慨于孩子们富有哲学韵味的表达,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力。 我把班上孩子的作品收集装订起来,就是我班的第一本童诗集。给孩子们播下文学的种子,点燃文学的热情,激发孩子们向上的动力。这些小小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快乐,重新召唤我们的共鸣和认知,击中我们的情感甚至灵魂,让我们变得亲切、柔和、自然、深刻,有质地。 有童诗相伴的童年是幸运的,不期盼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诗人,但希望他们能在最好的年龄与诗相遇。而我,就做那个百花园中的引路人,与孩子们携一路馨香,徜徉诗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