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王女士关注了不少健康、养生类公众号,平日,一旦发现身体有轻微不适,就会根据微信文章的内容自行“诊断”,感觉效果不错,经过服药和调理,小病小痛基本上能得到缓解,这让王女士坚定了“微信能看病”的想法,还在朋友圈里和朋友们介绍经验。近日,她自诊后却被吓得不轻,到医院后才知是虚惊一场。 《北京青年报》评论:足不出户就把病给看了,确实对部分患者的吸引力很大。正如有网友所说,我在遥远的老家,专家在北京某著名大医院,隔着好几千公里,如果我上门去看病,一则不一定能挂到专家的号;二则舟车劳顿,还得住宿,大大提高了看病的成本,但是见到医生,在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中,所得到的建议和在网络上也差不多,如此算来,网络问诊确实大大降低了患者看病的成本。一些医生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在线诊疗平台回复患者的问题,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两全其美。 但有一些疾病,还是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观察、触摸,尤其是一些外科疾病,不能简单通过描述来判断病情,比如患者说肚子疼,那么哪里疼,他根本说不准,不同的痛点、痛感意味着不同的病情可能。即便一些在线诊疗平台也表示,网上问诊得到的医师回复,只能作为建议和参考,而不能作为正式诊断依据。多数在线医生给出咨询意见以后,也会建议患者到医院再去看医生。既然如此,患者最好只是把网络问诊的结果当做一种参考,而不能把其视为自己到医院求医问药的代替品,那样可能会耽误自己正常的诊疗,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