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当天,春城晚报60多位小记者来到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开始了一天的游学之旅。小记者们和父母走进了海豚在云南高原的“家”——暂养馆,与海豚近距离接触,并了解了寒武纪生物知识,还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捏出寒武纪生物模型,在满满的知识点中度过了一个特别的五一。 新闻助读 海豚小知识 瓶鼻海豚又称宽吻海豚,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因嘴裂外形似乎总是在微笑而著名;镰鳍海豚又名短吻海豚,背鳍高大醒目,向后弯曲,前黑后白,形似镰刀而得名;斑海豚的身上有数量不一的斑点,离岸越远,斑点越少,成年个体比幼体有更多斑点;灰海豚的独有特征之一就是喷气孔位于头顶部,它圆圆的脑袋憨态可掬;条纹海豚身上有一条白色至浅灰色的脊斑从肋部伸展到背鳍下方,辨别度较高。 看海豚 学知识 保护海洋 才能让海豚一直“有家” 当日上午,春城晚报的小记者们在父母陪同下早早集合乘车,来到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等待着孩子们的,有热情跃出水面的海豚、寒武纪生物知识和可供制作成多足昆虫的彩泥。活动当天,共有60多位小记者、超过160人跟随游学营进入海豚暂养馆和寒武纪知识长廊。 云南地处高原,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引进海豚,让云南人不用跑到海边就可以在家门口一睹其真容,有机会与海豚亲密接触。进入前,小记者认真聆听了工作人员的交待: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打开手机的闪光灯,避免刚搬进新家的海豚受到惊吓。来到视线较好的二楼观看厅,小记者和父母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4个大型池内,海豚们不停地游来游去,每只都有一名身着橡胶工作服的专业驯养员管理,一人一海豚的互动非常有趣,小家伙时而离开岸边游一个圈,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发出叫声,时而翻身露出肚子“求摸摸”。海豚在驯养员的指引下拍起浪花、表演速游、与驯养员握手、腾空翻跳时,小记者和家长们发出阵阵惊叹声,不少小记者都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海豚跳跃,兴奋得不得了。 目前,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第一批引进了16只海豚。由于初来乍到,这些海豚全部居住在暂养馆内,在驯养员的帮助下慢慢适应新环境和气候,“适应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它们熟悉这里后,我们将会开始海豚表演。”海豚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馆内养殖的海豚中,有瓶鼻海豚、镰鳍海豚、斑海豚、灰海豚、条纹海豚、糙齿海豚等几个种类。“目前有记录的条纹海豚,全球不超过7只,我们这里有2只,是非常珍贵的。”工作人员告诉小记者,海洋生态直接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生态变化,海豚是其中受影响较大的生物,更好地了解海豚和它们的生活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海豚,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我从来没有看过真正的海豚,这次看到它们在眼前游来游去,真的太神奇了!”“海豚真聪明,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海洋,让海豚可以一直生存,以后我要去大海里看它们!”小记者们认真地看着海豚表演,久久不愿离开。 捏出腿 做出身 寒武纪生物 在小记者手中“复活” 来到澄江,古生物群是必须要学习的知识。澄江生物群位于澄江帽天山附近,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个生物群的发现,不仅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非线性突发性演化提供了科学事实,同时对达尔文渐变式进化理论产生了重大的挑战。在寒武纪知识长廊现场,讲解员通过知识手册和图片,生动地告诉小记者们,寒武纪生物包括纳罗虫、抚仙湖虫、怪诞虫、海口鱼、云南虫和奇虾等,它们的外形和结构千奇百怪,有的长着叶足,有的长着半圆形的头甲,有的有复眼和触须,有的有原始脊索,它们的化石被称为“无字天书”,对今天的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让小记者更感兴趣的是,在远古时代,动物有着和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能力,一只奇虾能以非常快的速度游泳前进完成捕食,“虫”如其名的怪诞虫浑身长满刺到处活动。认真学习了寒武纪生物群知识后,小记者拿起彩色的手工泥,拉上爸爸妈妈一起开始制作自己想要的寒武纪生物。“我要捏个很多脚的,就是微网虫那样的。”小记者动手捏脚,爸爸妈妈为微网虫收集“身体零件”,当一只只虫足装到身上时,微网虫就被“复活”了。另一个小记者更喜欢浑身带着“武器”的怪诞虫,捏出来和资料图一对比,还真像模像样。 一天的活动结束,小记者们收获满满。“我要把今天看到的海豚都记下来,以后要学习更多的海豚知识。”小记者们意犹未尽,家长也很开心:“近距离看到海豚,对孩子来说是第一次,只在书本上学习还是不够的,来到现场能生动、直观地学到知识是更宝贵的经历,这个五一过得很充实!” 今后,昆明的孩子们将能在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学习到更多的海豚保护知识和寒武纪知识,在完成游学后,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能获得结业证书。云南寒武纪小镇欢乐大世界也将开放更多样化的游学项目,让昆明的少年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澄江古生物群知识,认识保护海洋和海豚的重要性。本报记者 杨兮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