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5月09日 星期四
第A14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艺术
木雕茶匙文化深


黄杨木雕茶匙(清)

    □ 吕冠兰 文/图

    在我国茶文化中,有“茶道六君子”之说,即喝茶品茗的六种工具,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和茶桶。茶匙,是类似汤勺但比汤勺更小的茶具。因此它的形状,人们自然而然便会联想到它的作用是将茶叶取出来放进茶碗中,事实并非如此。

    取茶叶的用具另有他物,这便是“六君子”中的茶则,而茶匙是清除茶叶所用。在喝茶后,茶壶或者茶碗里通常会有一些茶叶的残渣,如果用手去除,既不雅观也不卫生,这时候便要用到茶匙。茶匙可以将残渣断梗清除得干干净净,因此,也被叫作茶拨或者渣匙。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东汉的画像砖上,便有士人们端坐饮茶的图景;在唐代时,文人陆羽便撰写出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诗人卢仝也已写出脍炙人口的描述喝茶感觉的诗歌《七碗茶歌》,两人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和“茶仙”。茶匙应该是和古人喝茶相伴相生的。

    不过,有史可考茶匙的叫法却出现在北宋时期,当时的书法家蔡襄在《茶录·茶匙》中便写道:“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蔡襄也是一名茶文化研究专家,在他看来,茶匙要用金属,以黄金为上,银铁次之。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写有《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诗,其中说:“石瓶煎汤银梗打,栗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这里的银梗,说的便是银质茶匙。看来,在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茶匙,并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茶具。化名为“兰陵笑笑生”的明代作家所著的《金瓶梅词话》对茶匙也有记载,在“第二、四回”便写道:“又等玉箫取茶果、茶匙儿出来……才起身去了。”由此可见,茶匙正是我国茶文化的象征物,蕴含着我国丰富的茶文化。

    笔者收藏有一把清代的茶匙,为黄杨木所制,它长6.7厘米,宽2.6厘米,高1.4厘米。看起来,它使用的原材料只是一根树枝,末端与树干相连处稍有弯曲,便被雕刻成弯曲的烟斗状;茶匙的柄被雕成竹竿状,还有伸长的枝叶环绕,在竹竿上,正趴着一只蝉;茶匙的勺端有藤蔓伸出,就好像竹竿被爬藤植物缠绕。茶匙雕刻精美,小巧玲珑,让人见之而生把玩之心。

    这把茶匙不仅是茶文化的代表,还蕴含着我国一种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化——蝉文化。蝉,蛰伏地下良久,然后蜕变而出,就好像我国道家文化中“羽化成仙”真实的写照,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它在枝头餐风饮露,不同流合污,在古人心中成为人格高洁的象征,正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诗中所言:“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既是写蝉,也是自喻。因此,茶匙上的蝉,代表着主人的高洁精神,也有一鸣惊人之意,和茶文化相结合,更显得主人情趣高雅,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