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第A16版:副 刊    
       
版面导航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书 话
青石湾

    □ 刘孙恒

    《青石湾》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我读时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现实,常常会想,这是林日新老师自己的故事吗?那描写的场景是不是就是某个真实地方的映射?就像在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般,小说里的种种情景,总想在边城小镇茶峒中找到印记。

    代入感如此之强,当然是因为林日新老师与我是老乡有关,他是隔壁县的,而我们又同处于湘西南——是的,沈从文先生魂牵梦萦的湘西,在我们的西北方向,并不远。

    同处一片蓝天,有着一样的风土人情,所以我能在《青石湾》中找到相同的生活记忆,不同的则是因为时间之手的拨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林日新老师是我的长辈,因此,他人生道路上的风景,很多我只能坐在路边欣赏,并不能感同身受。

    比如,放牛、砍柴、拾粪便等农村艰苦生活的一角,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就已经很鲜见了,即便农村还是农村;书中主人公石哲成闯侗乡、做“毛货郎”的经历,此前也闻所未闻;所谓的“民师内招”,更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熟悉自然也是有的,毕竟农村再怎么变迁,泥土的芬芳总是那么浓烈。其中最为明显的,即农村孩子的玩乐,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是在田地里奔跑,就是在山涧中徜徉,那么简单又是那么纯真,在这一点上,我也是“石哲成”。

    而最相像之处,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在我们身上都得到充分的体现。石哲成从高考落榜成为一个“毛货郎”,最终能够登上三尺讲坛,握三尺教鞭之余又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离不开其矢志不渝对知识的渴求,离不开没有条件也要自己创造条件继续努力学习的奋进。

    简言之,若非知识的力量,石哲成难免就会像他那位“六爷爷”一般,终身跳不出收毛货的命运。想想我自己也是如此,要不是多读了点书,高考独木桥还算勉强挤过去了,或许就像同龄的表哥一样,早早外出打工,年龄到了就回家结婚生子,人生的程序化太强。

    不能说教师石哲成和“毛货郎”石哲成有多大的差别,但从“毛货郎”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凸显的是一个人拒绝平庸、积极求变、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而这种奋斗精神,永不过时。也许用尽全力的我们,到最后过的依旧是平凡的一生,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泛不起一丝波澜,但又怎样,至少我们努力过,拼搏过,前进路上有着我们洒下的汗水,以梦为马、不负此生。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