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第A15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5月14日 星期二
人生絮语
用你的眼睛去认识人

    □李国庆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是一句俗话,也是一句大实话。

    凡背后议论人者,多从个人好恶出发,难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不明就里的旁听者,往往会先入为主,用别人的眼睛来代替自己的眼睛。这样,“看错人”也就在所难免。

    常言道:“经目之事,犹恐未真;旁人之言,岂能全信?”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曾听老师讲过一则《曾参杀人》的故事。大意是:曾参早年居住在鲁国费城。有一天,当地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杀人犯恰好也叫曾参。一位熟人在街上听到消息,慌忙跑去向曾参的老母亲报信:“不好了,曾参犯了杀人罪!”曾母正在织布,平静地回答:“我的儿子不会杀人。”紧接着,又有一位熟人跑到曾母面前,神情紧张地嚷道:“曾参杀人了!”曾母仍然不加理睬,继续织她的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位街坊也气喘吁吁地冲进来劝告曾母:“伯母,你的儿子杀人了,您老人家赶快逃吧,官府很快就要来抓你了!”这下,曾母再也沉不住气了,急忙扔下手中的梭子,慌慌张张翻过墙头找地方躲起来了。事后,真相大白,曾母为此懊悔不迭。

    当时觉得这个故事挺有意思,特别在心里嘲笑曾母:“这位老太太也忒糊涂了,听风就是雨,也不去好好调查一下,活该受那场惊吓。”眨眼时光过去了几十年,我很惊异地发现,我们不也时时在充当着故事中的那几个角色吗?有时候是“曾参”,有时候是“曾母”,有时候又是“报信人”;我本人就不止一次饱尝过充当“曾参”的滋味儿,在别人的谈笑声中担戴种种恶名。

    诚然,坏事也能变好事。一些原先风闻我如何如何的陌生人后来彼此认识了,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传言不攻自破,我和他们成了推心置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同样,我也用自己的眼睛为一些被扭曲了的“曾参”正了名,赢得了真诚的友谊。

    不能只用眼睛去认识人,小则误己,大则误国,这绝非危言耸听,有例为证。明朝末代崇祯皇帝心胸狭窄,性格多疑,敌人利用他的这一弱点,施用“反奸计”陷害智勇双全、战功赫赫的兵部尚书袁崇焕;崇祯两眼抹黑,偏听偏信,冤杀忠臣,自毁长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终至国破家亡,江山易主,崇祯自己也落得个吊死煤山的可悲下场。

    唐代著名诗人元结说过:“目不随人视,耳不随人听,口不随人语,鼻不随人气。”可谓深谙为人处世的精妙之道。人生之旅是那样漫长,我们还要同各式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别忘了,带上自己的眼睛,多发现一个朋友,就多了一条路;少了一个冤家,就少了一堵墙。

    如果大家都能大度一点、包容一点,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减少许多仇恨,增加不少爱。

    (作者原工作单位:昆明市盘龙区新闻宣传中心,68岁)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