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第A15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城里
文化巷的文化相

    □ 黄龙光

    人生的际遇很奇妙,年轻时总在憧憬远方,但最后发现,远方并不在天涯,而在咫尺。

    7年之前,还没有到云师大工作,我从没有想过会与春城昆明的文化巷如此亲密接触。除了办公室离文化巷只隔一座天桥外,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要走文化巷。随着次子出生,意味着我要在文化巷来回走18年,18年在文化巷留下的脚步,比我过去30多年前走的脚步还要多。

    与文化巷的最早接触,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在昆明念大学,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曾在翠湖英语角、白马小区英语茶室参加“洋务运动”(练口语)。但平日里,见洋人最多的地方,则是在文化巷。现在的“菊花过桥米线店”所在,当时是“the Journey to the East”(东方之旅)咖啡馆,进店喝咖啡者,可免费上网。每天有很多外国人在里面喝咖啡,上网,聊天。

    文化巷从北面的一二一大街到南边的文林街,物理距离只有294米长。短短的文化巷,却负载着深远的历史记忆。每每走在文化巷里,明清文人如林的赶考记忆,“一二·一”运动的呐喊,在心底渐渐苏醒。从老昆明城西北坡脚荒凉的荨麻巷,到如今热闹繁华的文化巷,时光交错,恍若隔世。

    文化巷应该是昆明最有生机的历史巷道。每天,这里来回走着刻满岁月印记的银发族,他们手里牵着最活泼乱跳的幼儿。文化巷也是昆明最国际化的现代巷道。每天,这里走着来自欧美、非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肤色各异的外国人。这里走着最多的,还有云大、云师大、昆工等高校的师生们。如果换上长衫马褂、西装礼帽,时光一准倒流到文人如林的明清,与文化抗战的西南联大时期。

    “民以食为天”,文化巷的勃勃生机,更体现在汇聚中外民俗的什锦式饮食文化上。本土小吃有菊花过桥米线、锅子楼,有新疆馕饼和兰州拉面,当然还有最受欢迎的烧豆腐和炸洋芋,标配一律少不了一碗玫瑰木瓜水。国际饮食,有韩国石锅拌饭、日本寿司等,最有特点的是曾经的“印度菜菜”,进食方式在地化后可手抓改使筷,但那独一无二浓烈的咖喱味,仿佛一阵南亚风拂面而来。“萨尔瓦多”,咖啡与茶,东方与西方,则相遇在文化巷的最南端。

    文化巷很短,文化巷很长。文化巷周围的环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北立西南联大旧址,东临明清贡院考棚、东陆大学会泽院,南有云南陆军讲武学堂……

    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异域,文化巷的文化相,自然嵌入这条巷道每天魔幻与现实的市井生活之中。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