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舟 1927年6月2日,离端午节还有两天,正值学术巅峰的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年仅51岁。遗书中他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静安先生之死,留给后世万千疑窦。而其生前所耘,则成为嘉惠后学之良田沃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将读书治学的过程和结果划分为三种境界,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创造。 从十六岁开始,王国维就研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嗜好文史,长于校勘,精于词章,少年时,他就开始显现出独有的才华。十八岁,他在仔细阅读经学家俞樾的《群经平议》后,并没有迷信权威,而是专门撰文逐条批驳书中的观点,在当时学术界引起轰动。 对自己喜爱的书籍,王国维都会下非常大的力气细读、精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直透纸背”的“寻疑”眼光读书,绝对不敢马虎潦草,这为王国维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王国维精读细阅之书,大多数是前人做过不少工作的“善本”,而面对前人的善本,在阅读过程中,他依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特别仔细认真、小心谨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校读《水经注》,该书经清代数位大儒的努力,基本上可以给读者提供方便,但是王国维没有轻信前人,就此止步,而是重新以独特、挑剔的眼光,进行了长时间的校勘,终于求得了满意的效果。 王国维能够发现书籍中许多读书人不能发现的问题,一是得力于读书时始终保持着怀疑的眼光;二是得力于读书者的识见。一般而言,只要用心读书,就不难发现问题,但大师的读书和普通人的读书,在发现问题的多寡、提出问题的深浅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王国维读书,总是带着疑问,尤其能够在经过许多人世世代代、反反复复研读的书中找出问题,并能圆满地解决疑问和难题。在北京图书馆中,王国维亲手批校写成跋语的古籍收藏有一百九十多种,日本《东洋文库书报》刊载,东洋文库中也有二十五种他亲手批校之书,被列为“特殊本”收藏。 《王国维遗书》中所刊载的先生生前未发表的文章,多数是“寻疑”读书法的成果,他一生把读书做学问视作为生命,终生淡泊名利,不治生业,几十年如一日,成就了他伟大的学术生命。反观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做学问的功利化、世俗化倾向,岂不汗颜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