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刘孙恒 “网红书店”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给人极致的阅读体验为主要目的,其他的文创产品、餐饮供给、营销策划等经营套路只能是绿叶。 装潢简洁时尚,陈列别出心裁,茶点饮品一应俱全……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有人感叹:拍照的流量要是能转化成阅读的流量就好了。(5月27日《人民日报》) “网红书店”的兴起,一个大背景不得不提:随着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工具的发展和普及,人们阅读方式和习惯也随之改变。不夸张地说,如今不少老头、老太太,都已习惯在小小的屏幕里获取资讯。电子化阅读的盛行,纸质化阅读难免受到冲击,传统实体书店也就难以为继。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既然传统的书店经营模式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转型升级,于是,不少实体书店纷纷转变经营思路:有的创新内涵,提供多种知识服务;有的着眼外观,让文化空间更别致;有的往上游拓展,定制产品、收购版权……“书店+文化活动”“书店+咖啡”“书店+零售”等模式往往很新颖、很时尚,很契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网红书店”便就此诞生。 “网红书店”的兴起是一件好事,其首先意味着在今天这个快餐消费时代,人们依然有着爱美、求知、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即便是来“网红书店”摆拍,其行为本身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变相认可。另一方面,说明实体书店可以依托此摆脱“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发展困境,重新恢复门庭若市的盛况。 不过也要看到,“网红书店”只是转型成功的第一步。“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当下的“网红书店”多数是以颜值而吸引人,待人们的新鲜感丧失,便很容易陷入网红经济速生速朽的魔咒。如何让人气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何让拍照的流量转换为阅读的流量,如何让书店重新肩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依旧任重而道远。 换而言之,书店可以多元化经营,但人文功能不能弱化,更确切地说,“网红书店”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给人极致的阅读体验为主要目的,其他的文创产品、餐饮供给、营销策划等经营套路只能是绿叶。就像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台北的诚品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等一样,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每个读者心中的精神家园,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惟如此,“网红书店”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