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
第A15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
学而
漫谈中国家谱

    □ 柳哲

    古人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谱”,家谱文化曾是清明祭祀文化的核心,然而自近代以来,长期的战乱与文化变革使得这种文化逐渐消失。家谱如今已成为一项珍贵的收藏品,许多人四处寻觅它,为的是升值获利,但也有一些人研究手中的家谱,从中拾起了不少失落的记忆。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它是同宗共族的血缘家族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家谱对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住迁徙、人口流动、族产名绩、科举仕宦、传记艺文、婚丧祀典、族规家法等等都有详尽的记载。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据考证,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在古代,家谱被视为重要史料,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其著作中均参考引用了不少谱牒。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梁启超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

    除了史家,古代文学家也深谙谱牒之学,如“唐宋八大家”,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时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其家谱被历代帝王推崇备至、褒奖不断,这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也离不开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此外,中国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如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它们既是德育教材,也是很好的文学教材。

    在古代,家谱是家族私藏的传家之宝,一般不会轻易转让。而进入现代社会后,家谱却一度被视作“封建桎梏”,这种片面认知导致其编撰中断,并大量流向市场。为了不让家谱就此消失,一些有识之士出于保护的目的开始收藏家谱,郑振铎等人就曾经抢救性地购买收藏了大量的废弃旧家谱。

    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家谱的态度虽发生了转变,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认识到家谱的收藏意义和市场价值的人依旧寥寥无几。当时,购买一卷家谱只需五十、一百元,而花上千把元就能将整套家谱收入囊中。然而,民众对家谱认识缺失最终便宜了西方藏家,珍贵家谱流失海外的事情时有发生。面对严峻的新形势,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纷纷对家谱展开了抢救性保护。据了解,目前国内各大图书馆仍在千方百计地搜罗、购买部分缺藏的家谱,同时他们也不断倡议各家族把新修的家谱赠送给公立图书馆收藏。

    随着家谱收藏价值的日渐凸显,其研究价值也渐渐受到重视。对于研究者来说,老家谱是多个时代的小百科,它可以提供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诸多信息。家谱收藏中,成谱时间越前,姓氏越稀少,其研究价值就越大。历史悠久、谱系完整、版本珍贵、赞序繁多的各个姓氏家谱,真可谓是一部部家族宝典。相信随着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不断加深,家谱会从秘而不宣中解放出来,而藏界对它的开放性研究与利用也一定会掀起一股重修家谱的热潮。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