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福田 刚入夏,池塘生幽草,草丛传蛙声。这蛙声拨动了我心底那根柔软的弦,心思浮想,仿佛踱步在乡村田野,依稀品读那平仄的诗词。 听,蛙声如鼓。敲击着文人墨客的心房:“草间蛙声忽三两”,杨万里描绘的是蛙声零落三两声;“一湖春月万蛙声”,曾由基描绘的是万蛙齐鸣响彻天;“水声嘈杂蛙声小”,赵蕃笔下的蛙声在嘈杂的水声中显得细小,“蛙声十里出山泉”,查慎行笔下的蛙声却声响十里,气壮山河……千变万化的蛙声,汇成了大地最纯美的音乐。这天籁之音,使大地充满了生机,使诗歌充满了田园气息。 听,蛙声悦耳。激起诗人的创作灵感,增添兴致:晚唐诗人韦庄在《三堂东湖作》里写道:“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公式公式,岸铺芳草睡公式。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韦庄从长安附近的鄠杜移居虢州(今河南灵宝)时所作。当时,黄巢虽已起兵,但虢州还是一片安静。秋日,村居无事的诗人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静静地游览东湖。他用清新秀丽的笔触画了东湖的湖光山色,从中寄寓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诗人认为,在黄昏烟雨一片朦胧中,最能增添诗兴的便是那池塘的一片蛙声。 听,青蛙鸣唱。这蛙声比作诗意的乐曲:“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笔下的蛙声如管弦般优美;“谁云老子无呵导,蛙声鼓吹随。”刘克庄笔下的蛙声如鼓声激越;“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章孝标在《长安秋夜》里写成了谚语。原来,因青蛙肺小而薄,需借助皮肤的帮助才能鸣叫。青蛙皮薄,能够敏感到湿度的变化。天气的阴晴旱涝,都会影响它的鸣声。雨前雨后,空气湿度大,有助于青蛙的鸣叫,故青蛙的叫声尤为洪亮。蛙声洪亮,说明雨水充沛,预示五谷丰登。范成大的“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千古名句,更是匠心独处,流传千古。 在这蛙鸣声声的初夏,此刻,我的心思,蛙声声声入耳,平仄句句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