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南联大讲坛第三十七讲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举行。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以《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为主题,分享了故宫近年来的创新与改变。2012年,58岁的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他任职期内,紫禁城的初雪、遇见红月亮的紫禁城、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猫等,不断刷新大家对故宫博物院的传统印象,单霁翔也因此成了故宫最大的“网红”。 站着完成整场讲座 讲座一开始,65岁的单霁翔就说,刚入场就得到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还听到学生们演唱西南联大校歌,觉得非常感动,所以自己决定站着完成整场讲座。 “大家去过这里吗?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从故宫博物院院长职位上退休两个多月的单霁翔来到昆明,从一张紫禁城的图片开始,为在昆高校师生讲述“网红”故宫是如何炼成的。 被称为“网红院长”的单霁翔,在西南联大讲坛上金句频出。谈到故宫这些年的每一次改变,他如数家珍。担任故宫“看门人”7年时间,他熟悉故宫里的每一个角落,他记得有关故宫的每一个精准数字。 他的演讲PPT文字很少,但有上百张图片,他也没有演讲稿。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单霁翔滔滔不绝,没喝一口水。他一边操控着PPT翻页,一边对故宫近年来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他的讲述赢得了师生们数十次掌声和欢笑声。 这是一场“管理革命” 如何让观众有尊严地逛故宫博物院?讲座上,单霁翔通过图片和详实案例,为大家介绍了自己在任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的整治以及对文物的修复。故宫博物院从售票设施、广场环境、标识牌、自动讲解器、卫生间、休息设施、照明、安全防范等都进行了改善。单霁翔说,这是一场“管理革命”,要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做法,但服务必须要结合人们的需要进行设计,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加到位。 单霁翔坦言,改善故宫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做一件事不能畏难,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尤其修文物建筑和文物产品,都需要“工匠精神”。说起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单霁翔表示,“这部片子豆瓣给的评分是9.4,超过了《琅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国》,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多数为它点赞的是年轻人。” 如今的故宫,可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自助购票,自动讲解器有40多种语言,开放区域已经达到80%,西部区域和所有花园、城门、角楼都已经开放,新修的椅子可供11000人坐下休息,增加了女士洗手间的数量,大殿都装有LED冷光源,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杂草,200多只野猫都有自己的名字还经常收到各地寄的猫粮,而且设有故宫文物医院,有“故宫出品”系列App,举办了《古画会唱歌》等创意大赛,上万种文创产品走向世界,与学校合作开设了40多种课程……整个故宫焕然一新。 什么才叫好的文物保护? 在单霁翔的努力下,故宫的文物“活”了起来,故宫拥有了强大的数字平台,故宫也成为了“网红”。明年,故宫打算开放现在很有名气的“延禧宫”。单霁翔说,希望大家走进故宫都能看到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场景,希望大家都能更方便地参观故宫博物院。 单霁翔说:“我在故宫博物院已经工作了7年半,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才叫好的文物保护?只有文物拥有尊严、重新走到人们生活中,才叫好的文物保护。什么叫好的博物馆?一定要深挖博物馆的资源,举办人们喜欢的活动,让人们来了不愿意走,走了还想再来,才是好的博物馆。” 今年5月,从故宫“看门人”岗位卸任1个月的单霁翔被聘任为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他也实现了5年前的承诺,“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单霁翔希望,不断开放的故宫博物院,逐渐成为一片文化的绿洲。 本报记者 李思家 文 云南师范大学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