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冠兰 文/图 我收藏有一件清代的纯铜摆件,意境悠然。只见在山顶一角,有一棵松树弯曲生长着,树干之上沟壑纵横,伤痕累累,有几枝松针,从树干上长出,伸出灵芝一般的手掌。在两枝向上生长的树杈上,各系着一根环环相扣形成的链子,链子下端,系着一只壶。壶全身布满鱼鳞般的纹饰,壶嘴就像是半截树枝。在壶盖上,站立着一只松鼠,它长长的尾巴、竖起的耳朵、精明的眼睛,使它看起来活泼可爱。它的一对前肢正捧着一颗松果,松鼠温柔地看着松果,好像随时会把它吞进嘴里,大快朵颐一番。这只松鼠正是壶盖的钮部。 看来,这就像是人迹罕至的山顶上长着的一棵松树。不知道哪位隐居山间的老者,抑或是四处云游的世外高人,在松树下悬挂了这么一个壶,用来烧水煮茶之用。也许,老者或者高人已经将它遗忘,松下悬壶,却成为山顶最动人的一道风景。一只松鼠蹦蹦跳跳,它跳跃到壶盖上,把悬壶当成秋千,将松树当成自己玩耍的游乐场。 在我国民间,松树和松鼠都是经常出现的题材和纹饰。松树凌冬不凋,万年长青,寓意长寿,又有青春永驻之意;松鼠繁衍众多,又常被用作指代生肖中的子鼠,寓意子孙绵延,多子多孙。因此,这件摆件有着寿享百年,子传百代的寓意。 在壶盖上,点缀有两个圆孔,烟雾可以通过圆孔袅袅冒出,壶又为铜制,不怕灼烧,在壶的内部,有烟火烤燎的痕迹,看来,这只壶是一只熏炉。在古代,熏炉几乎是居家必备之物。西汉学者刘向著《熏炉铭》,称“嘉此正器,嶃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熏炉内盛放有兰绮等香料,点燃之后,有红色的火、青色的烟,通过炉上的孔、缝隙传出,霎时间便弥漫整个屋子,使屋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起到净化空气、熏染衣物等目的。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贵妇仕女身上散发出的淡淡幽香,多是熏炉里飘荡出来的香气作用在衣物上的结果。 熏炉在我国使用的年代较早,早在先秦时期,地处南方湿热之地的楚国,便有使用熏炉驱赶蚊虫、消除湿热的习俗。不过,目前在我国所见最早的熏炉,是出自春秋时期的铜熏炉,不过并不多见,最为常见的便是汉代熏炉——博山炉。隋唐以来,熏炉更是走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李商隐写《无题》诗,其中有“金蟾啮锁烧香入”句,描述的便是金蟾造型的熏炉;北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词有“燎沉香,消溽暑”语,也是在使用熏炉;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词有“瑞脑消金兽”语,说的也是一种叫瑞脑的香料在熏炉里燃尽的过程,可见在唐宋之时熏炉使用之广泛。明清之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熏炉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具。像笔者收藏的这件铜熏炉便是很好的一例,它既能作为熏炉使用,又起到摆件的效果,称得上是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