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英团 冯友兰(1895-1990),当代著名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人生哲学》《贞元六书》等著作堪称20世纪中国学术经典,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冯先生说,他的人生论的提出是“依所谓中道诸哲学之观点,旁采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之见解,杂以己意,糅为一篇,即以之吾人所以为较对之人生论焉”,故冯先生之“新人生论”,都有所“见”,亦有所“蔽”:“使各派以己之‘见’补他派之‘蔽’,又以他派之‘见’补己之‘蔽’,将对抗转换成互补,进入多元的思维。(郑敏《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课》)” “人生的要素是活动。”在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人生论》中,冯友兰以“和”“中”“同”三义化解人的欲望冲突。“和”即“在冲突的欲之内,使大多数欲得以满足。一切政治、法律、社会、宗教……都是求和的方法”;“中”是“中庸之道”的“中”,即“满足此欲,而又不妨害他欲之一个程度”。冯友兰认为,“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而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 “新人生论”是在吸收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某些思想因素杂以作者新理学的人生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人生哲学意义的新人生论思想体系。在《新原人》中,冯先生又将人生境界概括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正如先生所言,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柏拉图说过,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先生认为,哲学是让人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是一个人的根本,“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想”“学哲学可以养成怀疑的精神”“学哲学可以养成容忍的态度”“学哲学可以养成广大的眼界”,这也是哲学和哲学家的崇高任务。 正如冯友兰在名著《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言,“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在《新人生论》中,冯友兰先生以中国哲学问题为核心,来讲人生的价值之要义。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前途,以及一个民族的前途,其复兴的重任,都是担当在青年的身上。“我们生为现代的人……要有文明人的知识……还要有野蛮人的身体”,一要“感觉责任”,“对于社会……应该负起责任来”;二要“立定志向”,“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三要“注重兴趣”,“把一件事做到极好的地步”;四要“忘去成败”,然后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在《新人生论》中,先生不仅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人生与哲学的一般问题和一些基本观点,还对人生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从人生观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如“艺术”“信念”“自由意志”“知行”“道德”“情感”“情操”等等。读之,思之良久,而后豁然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