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7月08日 星期一
第A02版:聚 焦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7月08日 星期一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锤在这里!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 图片来源:《良渚古遗址申遗文本》


漆器 玉琮 木屐 黑陶器

    在阿塞拜疆巴库进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此次申遗成功有何特殊意义?我国将对良渚古城遗址开展哪些后续保护管理工作?应如何看待我国目前世界遗产数量世界领先的地位?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书面专访。

    遗址位置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世界遗产

    申报范围包括

    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遗产构成要素包括

    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时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

    “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

    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何特殊意义?

    答:首先,良渚古城遗址从学术上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国际社会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认为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说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现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有了实锤。(实锤,意为某些事情有了证据的作用,对事物的定性已经不能改变。)

    本次会议上,与会的各委员国一致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为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提供了又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表明了它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肯定,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意义重大。

    其次,良渚古城遗址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阵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其深厚底蕴还不相匹配。中国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靠的不仅仅是经济,还要从文化上着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阵地,必将对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产生积极作用。

    “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问:您如何看待我国近年来申遗工作取得的成绩?

    答:我国世界遗产数量世界领先,是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分布广泛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和人力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今后,我国将在相关平台上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世界遗产保护理念,也将我们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积累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分享给世界同行。

    我们需要积极吸收国际理念,学习各国成功经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努力成为与世界遗产数量相符的世界遗产强国。

    新闻多一点

    国外专家高度肯定良渚古城遗址价值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良渚古城遗址划了三个重点:

    ——代表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

    ——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

    81岁的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退休教授科林·伦福儒对此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良渚遗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他认为,良渚遗址证明文明已达“国家”标准。无论是精美玉器、古城规模还是宏大的水利工程,均表明良渚是“一个组织度极高的社会或国家形态”。

    良渚遗址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打破此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的“中国历史从商朝算起”的固有认定,“让中国文明社会,或者说国家社会的出现提前了1000年。”

    良渚遗址将中华文明推到同古巴比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同等程度。按照此前的研究,中华文明相对其他古文明更为“年轻”。但在伦福儒看来,“和古老的良渚文化相比,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都显得更‘现代’。”

    解密

    认识良渚先民

    5000多年前,繁盛于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在中国早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篇章。近40年来,随着考古研究不断深入,良渚先民的生活也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良渚人如何建城?

    良渚古城位于山区与平原交会之地,背靠天目山丘陵,面向广阔的河网平原,周边地区正好是一个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C字形盆地。发达的水系连通太湖,广阔的平原湿地适宜发展稻作农业,广袤的山地潜藏着丰富的玉石木材和动植物资源。可见,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应是良渚古城选址于此的原因。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宁远研究员介绍说,当时,人们先在湿地上堆起墩台,再在上面修建房屋和宫殿。人们喜欢游览的江南水乡古镇,就是同样的格局。考古学家测算了工程量,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良渚人吃什么?

    北京大学副教授秦岭指出,良渚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这与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有着鲜明区别。

    除了发展稻作,良渚先民还养殖栽培,渔猎采集,“饭稻羹鱼”的农业形态已经形成。良渚先民以稻米为主食,以猪、鹿为主要肉食,以鱼、螺蛳、蛤蜊等为水鲜,以甜瓜、菱角、葫芦等作为果蔬,饮食结构丰富多样。

    良渚人怎么出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介绍说,良渚古城有9座城门,但只有1座陆门,剩余8座皆为水门。古城内城的古河道纵横交错,它们为顺应地势人工开凿,或利用自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而成,或沿城墙两侧平行蜿蜒,或贯穿于台地之间,形成了复杂的河网系统。

    另经考古发掘证实,良渚人的常用交通工具,有用单根树干挖成的独木舟,以及用竹材捆扎而成的竹排。为这些竹制交通工具提供推力的,既有简单的竹撑杆,也有制作精细的木船桨。良渚先民临水而居。当时的河道两岸分布着成排房屋和临水码头,先民乘独木舟、竹筏穿梭其间。在优越的水上交通环境中,无论是主食稻谷还是建筑材料,或者陶器等日用品,都可以通过水路交通运输到城内。

    良渚人崇拜什么?

    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也是神崇拜最直观的表现。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的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

    除署名外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