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刘孙恒 人们是否常回家看看,更多是基于自己现实情况的考虑,比如是否为学习、工作、生活等耽搁,其中与方不方便停车并没有多大关系。 对于很多子女而言,不住在一起,除了工作忙没时间经常看望年迈父母外,去父母的住地,找不到车位、难停车,也是个现实问题。小小停车位,有时也成为晚辈尽孝心的“绊脚石”。记者6日从扬州市广陵区杉湾花园社区采访了解到,社区联手物业,推出令人暖心的免费“孝心车位”,子女和其他晚辈双休日回家看望长辈,可免费停车。(7月7日《扬子晚报》) 早在2017年,媒体上就已见“孝心车位”的相关报道。人们彼时一致认为,对于老年人口较多的小区,子女来看望时确实存在停车难的问题,那么以此出发,设置“孝心车位”,既解决现实难题,又进一步刺激为人子女者“常回家看看”之心。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此举虽小,却彰显大情怀,善意提醒年轻人及时尽孝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孝道”离不开全社会支撑的务实体现。 “孝心车位”的良善初衷毋庸置疑,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也值得肯定,但“孝心车位”的预期目的能不能真正兑现,却是个疑问。原因在于,人们常回家看看与停车难之间其实是一种弱关系。更直白地说,人们是否常回家看看,更多是基于自己现实情况的考虑,比如是否为学习、工作、生活等耽搁,其中与方不方便停车并没有多大关系。 正因现今人们不常回家看看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成因,所以“孝心车位”单纯而美好的理想有时候就显得一厢情愿。前不久同样有媒体报道,杭州一小区一年前曾专门辟出几个“孝心车位”,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然而尴尬的是,有不少居民表示,“孝心车位”出发点是好的,但自家子女基本上从来没用过。“孝心车位”的空置率远高于使用率,难免显得有些“鸡肋”。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既然此前一些“孝心车位”的善意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如今建的“孝心车位”就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再止于“从无到有”的考量,更应思考如何“从有到优”,进而让“孝心车位”得以充分利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真正为孝赋能,为孝老敬亲“做加法”。 笔者以为有两点是必须做好的,一是加大“孝心车位”的宣传力度,把这一善举以及所释放的温情善意,更大分贝地让小区的每个老人知道,以及经此让每个为人子女者感知到,唤醒其内心那份柔软;另外就是在小区车位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就需要平衡好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不能让“孝心车位”影响到其他业主的正常停车,也就是尽量避免“孝心车位”出现空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