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华留学相关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7月20日,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要推进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但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 《新京报》评论: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和180多个国家签订教育交流协议,支持双方互派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深造。留学生的引入,不仅提升了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对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可否认,部分国内大学目前的留学生教育,也存在某些偏差。为了数字上的需要,在推动留学生教育上,陷入了一些思维误区。这在事实上,增加了一些大学的办学负担,也伤害了大学校园的平等氛围。在此背景下,强调和大力推动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有其必要。 “趋同化管理”意味着,大学对于在校学生的管理,必须一视同仁,包括学生权利和责任,也包括资源分配等。这就要求大学对留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检讨,对于其中的不合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留学生高标准宿舍等对留学生学校生活的各种特殊礼遇,包括某些学校对于留学生校规校纪管理的松弛等,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趋同化管理”之下,留学生所获得的优待,必然大大减少,但这绝非坏事。留学生成为大学的平等一员,有利于保障本国学生的权利,营造大学平等的氛围。同时,对留学生的学业、纪律等作出更严格的要求,不仅不会影响国外学生来华留学的积极性,恰恰相反,这只会让中国大学有着更优异的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更好的国际口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留学。而这,对于提高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外交流,都将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