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镇威彝”革命老区,地处乌蒙腹地,这里高山兀立、沟壑遍布。2015年9月,南方电网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彝良供电公司女员工吴长碧,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来到彝良县牛街镇水田村,在这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当起了驻村扶贫队长、第一书记。 “雪中送炭才是真扶贫”“扶贫就是居家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产业扶贫关键要让贫困户得实惠”。在驻村的近600个日夜里,吴长碧把这些口头禅落到了实处。在她的带领下,水田村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竹海;曾经的偏坡陡坎变成青山绿水、小桥人家,建成美丽村级集镇;老百姓转变观念主动脱贫致富,水田村多产业支撑脱贫之路的格局已然形成。3年的朝夕相处,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依赖,吴长碧成了群众们最信任的致富引路人。 水田村是一个偏僻、闭塞的村庄,全村现有农户826户,贫困户283户、944人。25个村民小组散落在高山崖壁间,有的连公路都不通,最偏远的道洞小组,来回一趟需要徒步7个小时。 几年来,水田村的283户贫困户,吴长碧跑了个遍。“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在别的地方,走村入户可能是多跑跑腿,但在这里可能就是搭上性命。”牛街镇党委书记石兴华说。2016年6月21日,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关键时刻,村里在向上级部门提交数据时,发现有几户资料未采集,这几户正位于水田村最偏远、道路最艰险的道洞小组。“如果耽误了他们,就是错过一生。”吴长碧咬咬牙和一个当地人带着一个手电,一根拐杖,从海拔600多米的河谷爬到1600米的悬崖旁,找到最偏远的几户人家,拍了照、立了档。那天大雨如注,晚上11点吴长碧才返程,很多担心她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山下等着她回来。 水田村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之一。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如何让贫困户真参与、得实惠,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吴长碧和村三委讨论研究后,决定以合作社的形式带领贫困户发展,把贫困户的投工、投劳、投资转变为经济收入。几年来,在她带领下,水田村确定了脱贫攻坚3年发展规划,明确3年内“硬化一条跨县公路,开发一个特色景区,建设一个村级集镇,发展一个新兴产业,建成一张合格农网,夯实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一”目标。如今,吴长碧引导建立的农村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养牛场、酒厂、养猪厂、大竹种植基地正逐步为贫困户带来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形成了多产业支撑水田村脱贫致富的格局。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愿景日益成为水田村的现实图景。 “吴书记来之前,水田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自来水,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吴书记来之后,为我们修路、培育产业、协调贷款,做了许多实事。”水田村监委会主任常开勇动情地说道。 基于在驻村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贡献,2016年,吴长碧被评为南方电网公司“劳动模范”,昭通市“扶贫先进典型”人物,2017年6月,被南方电网公司评为“感动南网”人物,被云南电网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追梦赤子心,建功新时代。全面小康的路上,吴长碧带领群众,步履坚实,阔步前进。 本报记者 沈长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