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足迹,伟大的征程。红军长征在滇东珠源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记忆。红色记忆历久弥新,红色精神代代相传。1935年和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即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两次途经曲靖地区的富源、沾益、宣威、曲靖、马龙、会泽等地,在宣威虎头山等地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红军队伍一心为民、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激励着曲靖各族人民。 “龙云献图” 助红军巧渡 《三国演义》中,有个“张松献图”的故事。凭借张松献来的西川地图,刘备成就了建立蜀国的霸业。红军长征途中,也有一个“龙云献图”的真实故事,这让红军得以巧渡金沙江,甩掉国民党的数十万追兵。 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主力进入云南后,佯装全力进攻昆明,声势浩大。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连忙抽调滇军精锐主力回保省城。调虎离山之计,为中革军委摆脱敌人赢得了时间。不过,红军对云南地形不熟,就在发愁之际,捷报传来。 4月27日下午,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先遣分队在周恩来带领下,在向曲靖关下村前进的路上擒获国民党第二路总指挥薛岳的副官。此次战斗,红军将士一举缴获云南地区军用地图20余份、云南白药10箱以及宣威火腿、普洱茶等战利品。晚上,毛泽东等红军首长手捧珍贵的军用地图,如获至宝。借助高分辨地图,召开了会议,作出了抢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战略决策,实现了重大战略转移。 一顶红军帽 一生红军情 虎头山战役是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后所进行的大仗之一,也是该军团在云南境内进行的一次最大的战斗。 “小红军走的那天,送了我父亲一顶红五星军帽,成为一辈子的念想。”宣威71岁的朱家明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和红军帽的故事。虎头山战斗结束后,朱家明的爷爷和村民自发组织起来,掩埋牺牲的红军战士。这时,就在一个草堆里发现了两名奄奄一息的小红军。怕国民党军队发现,不敢带回家,就用茅草将其盖好,到了晚上才把小红军背回家,用草药为他们疗伤。第二天,小红军醒来后,马上要出发去找部队。临走时,一名小红军抓下头上的红五星帽,戴到了朱家明父亲的头上。虎头山烈士陵园落成后,朱家明的父亲把珍藏多年的红军帽捐给了博物馆。 重情守诺 一家三代守护红军墓83年 云南沾益区花山街道遵化铺社区新发村石老虎山的红色石崖下,红军墓上红五星光芒闪耀。68岁的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杜正云老人,站在红军墓前拉起了小提琴,《十送红军》的旋律响彻山谷。 老人杜正云向大家讲述起一家三代信守承诺守墓的故事。1936年4月初的一天,一支红军部队行军经过新发村,出发前将一位大约十八九岁、躺在担架上病得不省人事的小战士托付给了杜正云外公陈大考、爷爷杜万聪等人。部队走后,乡亲们有的拿块糖,有的端来连过年都舍不得吃的白米饭给小红军,乡村郎中陈大考带着乡亲们寻找退烧的草药。但由于病情严重,次日清晨小红军就病故了。 小红军去世后,杜正云的外公、爷爷等把小红军当亲人来安葬在杜家祖坟。从此,每年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十,杜家人都要到小红军墓前扫墓祭拜。从杜正云的爷爷,再到杜正云的母亲,如今守墓人是杜正云。 “我是杜家第三代守墓人。每到清明节和十月初十,我和老伴都要带着孩子为小红军扫墓。给孩子们讲小红军的故事,让孩子们记住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为人民谋利益,红军恩情不能忘。”杜正云说。 喝了一瓢水 送上一枚钱 在曲靖富源县中国红军长征民间文物收藏馆陈列柜内,有一枚铜钱锈迹斑斑,博物馆收藏者潘庭宏向记者讲述了铜钱的故事。 1936年3月底,红六军团长征经过云南省平邑县羊肠营(今富源县营上镇)并在大树脚村宿营。看到红军队伍,村里的人以为又来“烧杀抢掠”,吓得逃到了山上躲起来。村里只剩下张石匠的妻子方有娣。方有娣看到大队红军进村,不进民房,不抢东西,纪律严明,感到十分惊讶。最让方有娣意外的是,有个红军战士口渴了向她要水喝,她从家里舀了一瓢清水递上。战士喝完水,随后从身上拿了一枚铜钱送到方有娣手上,并客气地道了谢。方有娣愣了。“我活了30年,从未听说喝水还要付钱的军队。” 为解红军长途奔劳之渴,方有娣把家里的木缸搬到路口上,红军接连过了3天3夜,3天来,方有娣的水缸没有空过。在方有娣的宣传带动下,村里的群众回来了,纷纷主动帮助红军煮饭、洗衣。 方有娣把铜钱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珍藏了数十年。“铜钱虽已生锈,但映照出的初心却闪耀如明月。”潘庭宏说。小小的铜钱,一面连接着党心,一面温暖着民心。 云报全媒体记者 蒋琼波 谭雅竹 张雯 夏方海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