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新 1996年12月初,我所在的车队接到拉解放军某部的指战员,去皎平渡拍摄电影《彝海结盟》中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任务。我和飞朝军等5辆车头天晚上便到部队驻地装枪械。第二天一大早,全队60辆车载着指战员们浩浩荡荡向目的地进发。皎平渡属禄劝县皎西乡皎平办事处,是云南与四川古驿道的主要渡口之一。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大部、军委纵队、中央机关3万余人,通过36位船工、7条木船,历时9天9夜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阻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影片由云南民族电影制作厂筹拍,曾获得过“华表奖”。 由于庞大的车队在当时还不是很宽畅的路上行驶,车速不快,第一天只到达禄劝县的撒营盘镇,车停县二中大操场,学校大门口红布标映入眼帘,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英雄的到来”。指战员们在当晚的联欢会后便换上了当年红军的军装。翌日车到皎平渡时,镇上的村民们都说:“红军回来了,红军回来了!”部队分住到皎西乡镇的各个村子里,他们一进村,就像当年一样,使皎平渡一下子沸腾起来。驾驶员们与剧组的演职人员同吃同住,得以近距离与众多知名演员亲密接触,留下了美好回忆。 经过三天紧张的演练后,电影正式开拍。这天,我们早早地走上了1991年才架通的皎平渡大桥,凭栏观看拍摄。大约中午时分,一位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老者走上桥来,一边看一边激动地自语道:“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原来,他就是当年36位船工中唯一在世的张朝满老人。得知身份后,我便请他讲述当年的情景,他略有所思后告诉我们,60多年前,他和大哥朝林、二哥朝寿住在附近的小龙村,“一天夜里,红军来到我家,找会划船的人和船,我大哥说红军是我们穷人的军队,他将以前认识的一个四川商人沉在江里的船捞上来用布把洞塞好,让我交给红军。后来,又有人搞到五条,共七条船。附近村里会划船的人都去了,连我共36人,从初一划到初九,九天九夜,人歇船不歇,轮班抢渡,白天飞机来炸,朱总司令叫我们赶紧躲藏,红军在山上用机关枪打飞机,死了好些人。”我问:“你们帮红军渡船,怕不怕反动派秋后算账。”他说:“当时没有想这些,只是忙着早点把人渡完,即使他们来了,我们也不会怕。渡完人后,敌军追到江边,急得朝这面山上打枪。后来,保长清乡,把我大哥抓起来,有人将我和其他渡船的人领到红军住过的山洞里暂避,等他们走了才回家。”这时,一辆摩托车驶上桥来,在我们面前停下,车上来人把一个信封递到张老手中,是云南省政协要张老去昆明出席政协会议的通知书。随后,摩托车载着张老离去。过后得知,张老当年已高寿83岁,渡船当年仅22岁,膝下有俩女儿,已四世同堂(注:张老于2016年去世)。 通过偶遇张朝满老人以及与他简短的交谈,让我和同伴们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了中国工农红军是如何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是如何置生死于度外鼎力协助红军北上抗日,折射出了船工们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凛然正气。我和同伴们目睹了当年硝烟弥漫的场景再现,深感新中国的诞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12天后,接送部队的任务圆满地完成了。但时至今日,依旧印象深刻,已成了我驾驶生涯中一抹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者原工作单位:昆明市汽车运输公司 ,7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