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6平方公里,增长52.3倍;玉溪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年的经济总量现在只用3.8个小时……昨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昆明市、玉溪市相关负责人就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向社会公布。 昆明 2018年经济总量5206亿 较1952年增长543倍 “1949年12月昆明和平解放,开启了发展进步的新纪元。过去的边陲小城已逐渐发展成一座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昆明市政府副市长吴涛在发布会上介绍,70年来,昆明实现了从一穷二白迈向经济繁荣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5206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543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官渡区、五华区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安宁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三次产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新型工业化提速,现代服务业壮大,高原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构建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石油和化工、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跨越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人均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 “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享受型飞跃。”吴涛介绍,如今,茅草房、土坯房、砖瓦房成为历史,“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记忆,自驾游、出境游、康养游成为时尚,人均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位。 昆明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累计实现9.43万户34.46万贫困人口脱贫,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寻甸县、东川区、禄劝县脱贫摘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3.12∶1缩小到2018年2.86∶1。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城市建成区面积增52.3倍 70年来,昆明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416平方公里,增长了52.3倍,城市格局由“单中心”进入“双核多组团”时代。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目前,城市公交线网覆盖率达79%,位居全国第二。高速公路里程766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长水机场成为全球百强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348条。 70年来,昆明完成从“推开窗户看世界”到“敞开大门融世界”的历史性跨越。昆明同世界203个国家(地区)有贸易往来,9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昆明投资。“朋友圈”遍布五大洲,缔结国际友城23个,孟加拉等7个国家在昆明设立领事馆。 行政许可事项全国省会城市最少 据介绍,昆明“放管服”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首家“一网四中心”基本建成,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到全国省会城市最少,“3550”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了政务服务“七办”模式,“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审批不见面方面,昆明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大力压缩行政许可事项,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全国省会城市最少。办事不求人方面,昆明成立投资服务中心,为来昆投资项目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同时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打造“不打烊”政务服务专区,24个市级部门269项事项可自助查询、预约、申办、填表。 玉溪 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 1952年,玉溪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66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5.1亿元,从不足1亿元到5亿元,用了29年,从5亿元到10亿元用了6年(1984年),再次翻番达到20亿元用了3年(1987年)。 1991年至1998年,经济总量从47亿元增长到32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2%,2007年突破500亿元,2012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18年接近150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千多倍。 “换句话说,要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年的经济总量,玉溪现在只需要3.8个小时。”发布会上,玉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柳文炜通过一组数字展现70年来玉溪经济经历的爆发式增长。 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 柳文炜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玉溪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改革开放之初,玉溪人每收入100元钱,要用其中的60元来购买食物,恩格尔系数接近60%,到2018年恩格尔系数回落到26%以下,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万元和1.43万元,居全省前列,70年来平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此外,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3%,全面小康指数达到了西部标准的92.14%。 昆明玉溪半小时可达 70年来,玉溪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玉溪修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全国第一条地方性铁路——昆玉铁路。 目前,境内10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呈澄高速、晋红高速、武易高速已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公里。 2017年,玉溪进入高铁时代,半小时可抵达昆明,动车直达郑州、杭州、嘉兴,泛亚铁路东线、中线等正加快建设,5座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市民多元化出行将更加便捷。 首席记者 宋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