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那些曾经的苦难和不开心抛掉,以一颗阳光的心笑对人生,背上行囊走向远方。人生就像一杯茶,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这是一名即将踏上大学殿堂的苦难女孩姚雨激励自己的话语。姚雨,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孩,今年19岁,来自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毕业于沾益区第四中学理科重点班,高考成绩519分,报考了昆明学院的师范类物理专业,目前等待录取通知。 2岁母亲病逝 与奶奶相依为伴 “小雨这个娃娃,命运可怜啊。才两岁她妈妈就去世了,爸爸长期在外打工,是我和她老祖一手把她拉扯大。听话懂事、孝敬老人,读书都是靠她自己努力……”小雨的奶奶姚买志含泪说。姚买志今年68岁,尽管年纪大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到沾益菱角乡卜嘎村委会周边打零工,不管风吹日晒或刮风下雨,都要到地里帮人采摘豌豆、拔草之类,出工一天能有30元至60多元钱,她说最大心愿就是能为孙女姚雨多攒点钱,帮她上大学。每当看到奶奶如此辛苦,懂事的小雨十分心疼奶奶,劝奶奶爱惜身体别那么辛苦。“她让我别太苦了,不要再去打工,说假期她出去打工也可以挣学费,以后上大学周末也可以去勤工俭学挣生活费。我就趁现在还能动弹,能帮一点是一点!” 奶奶说,2000年小雨出生。刚出生8天,妈妈就患上严重的脊髓炎,最终导致下半身瘫痪。经过两年的医治,花费了不少钱最终还是医治无效病逝。自此,二十出头的父亲姚杰带着悲痛和一身债务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只有春节过年回家几天。小雨成了典型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老祖一起生活。6岁时爷爷过世,奶奶要出去干活挣钱,白天只能是年迈的老祖带着她。前年,97岁的老祖也离世,小雨最亲近的人只剩下了奶奶,祖孙俩相依为伴。 从小到大,小雨的生活主要靠姑妈和叔伯接济,过年的新衣都是姑妈为她买的。她长得文静秀气,性格有点内向,却善解人意,总能为别人着想,体谅奶奶和父亲的不易。说起她来,奶奶和爸爸都以她为傲,从小学到高中,读书总是不让大人操心。父亲又常年在外务工,奶奶又大字不识,平常学习全靠自己。初中一直保持在班级第一名,高中时压力变大,成绩有点不稳定。姚雨说,高考发挥不好,成绩不太理想。她的梦想是以后可以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 随父杭州打工 跟爸爸一起挣钱 7月16日,姚雨前往杭州萧山找爸爸,一是过去为了打工挣钱,二是可以和爸爸在一起。姚雨的爸爸在萧山一家家具厂当油漆工,工作十分辛苦,每天要忍受刺鼻的油漆味,经常加班到晚上12点,一个月有四五千的收入。他说作为父亲,亏欠孩子的很多。为了养家,他只能抛家别女,现在一心就想拼命多挣钱,能凑够孩子学费,让娃娃安心上大学。 小雨也在萧山一家小卖店打工,负责帮人看店售卖东西,工作做得好的话,老板也答应给她上千元的报酬。“从小,我只知道爸爸在很远的地方,最期盼的就是能和他在一起生活。现在第一次能和爸爸朝夕相处,在一起共同努力挣学费,虽然我挣得不多,但是觉得很幸福!”远在浙江萧山的小雨知足地告诉记者。 小雨喜欢阅读,跑步,但性格腼腆。她说自己有时候在人多的地方, 站起来大声说话的勇气都不够。但小姑娘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倔强,一种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她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多年来一直勤奋好学,努力钻研,遇到困难不屈服。身边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与关怀,但她从不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坚强地迎难而上。“苦难的生活,我无法选择,只能默默接受。我崇尚一句话:生活给你100个理由哭泣,你就要用101个理由笑给它看。我有一个为我骄傲、努力工作的好爸爸,还有奶奶和一群关心我的亲人,我相信磨难的路会慢慢变好变宽。” 本报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