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赵丹青 “时间银行”既能减轻子女和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风尚,刚一面世就备受好评。 年轻时志愿从事养老服务存储时间,年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记者日前从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20年,南京将全面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实现服务时间全市通存通兑。(8月10日新华网) 早在201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就曾报道,南京打造“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志愿者可以“存储”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兑换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也能兑换物品和现金。未来南京各个“时间银行”将实现通存通兑,避免“坏账”的出现,运行质量将更加优质完善。 所谓“时间银行”,简单地说即是人们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看护的时长就可以存入“银行”,等到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再“取出”,享受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亦即“今天我帮老,我老有人帮”。作为一种有效的互助养老方式,“时间银行”既能减轻子女和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风尚,刚一面世就备受好评。 不过另一方面,推广“时间银行”面临的“肠梗阻”也清晰可见。彼时人们就有相关讨论,譬如,由于时间跨度很长,如何保障不会出现“时间坏账”呢?由于养老服务是难以量化考核的,“我”今天的付出怎么能保证“我”明天的收益呢?时间币又能否“通存通兑”?诸如此类问题,若缺乏一个健全的机制予以有效解决,那么“时间银行”很容易沦为镜中花、水中月,仅仅是看起来很美。 经过几年的发展,南京“时间银行”机制已是越来越完善,让人们看到期待有进一步兑现的可能。据了解,“时间银行”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5项,将视情况逐步拓展;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由福彩公益金保障,鼓励社会捐助;志愿者因户籍迁离等原因需注销账户时,按照最新公布的非全日制小时工工资标准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 此番举措,由于是政府部门搭台,由志愿者、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等社会力量唱戏,且直接针对人们当前的一些疑虑,有助于营造社会信任基础,提高“时间银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增强人们的认同感,进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并让社会资本看到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时间银行”不但看起来很美,且能在推广运营过程中一步一步走进现实。 期待“时间银行”更加丰富和完善。据悉,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显然,在深度老龄化社会来临已是看得见的情况下,任何有益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助的养老举措,都值得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