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云南专场新闻发布会。会场镜头密集、快门频响,来自27家中外新闻媒体的70余名记者聚焦“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云南答卷”。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回答提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新闻发布会。 记者们踊跃提问,陈豪、阮成发坦诚作答。清晰的思路、详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精彩的话语,展示出云岭大地发展的亮丽成绩单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坚定信心。 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 ●独龙江乡的发展巨变,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 ●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上到处开放,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前段时间,习总书记给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也是习总书记给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之一,请问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陈豪: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给独龙江乡乡亲的回信,对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表达了祝贺,同时又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独龙族整族脱贫是云南脱贫攻坚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独龙江乡的发展巨变,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 云南有1590万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0个民族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民族工作,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嘱托,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具体来说,我们有三方面的重点工作,始终抓住不放: 一是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云南省委和各级党委始终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不抓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抓不好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也不称职”的观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地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是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我们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对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边境民族地区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多年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省的41%以上,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万人减少至86.5万人,27个贫困自治县已有14个顺利摘帽。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三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三是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来守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继承和发扬我省各民族团结向党的光荣传统,牢记民族团结誓词,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上到处开放,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我们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总之,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提出的要求,把民族团结进步始终作为工作主题,把民族关系始终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把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始终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方面工作。 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镌刻在云岭大地,擦亮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成为云南的“标配”,成为一种常态 ●以革命性的举措推动湖泊的保护治理,首先是转变观念,实现了“4个彻底转变”,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彻底转变“没有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 人民日报记者: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宣布启动生物缔约方大会第15次大会的筹备工作,我们知道会议将于2020年在昆明举行,请问目前云南的筹备工作进展如何?另外,云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阮成发: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殷殷嘱托,希望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这也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坚决守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具体讲,在三大保卫战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成为云南的“标配”,成为一种常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工作,全省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到90%以上,提前淘汰了近15万辆黄标车。在全国率先提前供应国六(B)成品油,去年全省地级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了98.9%,居全国第一。 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让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成为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以革命性的举措推动湖泊保护治理,首先是转变观念,实现了“4个彻底转变”,即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彻底转变“没有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深入实施了抚仙湖、洱海、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攻坚战,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局部趋好。2018年,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在I类;洱海水质7个月II类、5个月III类,是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滇池的水质也有改善,由劣V类提升到了IV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加强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治理,全省主要河流出境跨界断面的水质全面达标。 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坚决守住云南这一方不可多得的美丽净土。我们稳扎稳打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完成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逐级建立污染地块名单,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面积5200万亩。 四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镌刻在云岭大地,擦亮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我们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力推进国土山川大绿化、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建立166个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湿地公园、13个国家公园,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85%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还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由18个增加到39个,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等3项指标均居全国第2位,建成了4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州市县、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 我们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并以最高标准、最严制度、最硬执法、最实举措、最佳环境,切实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云南真正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刚才记者朋友提到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决定明年在昆明举办,这是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充分肯定,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目前,我们已经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组建了大会筹备的相关组织,正在全面积极开展相关的筹备工作。我们欢迎各位记者届时参加大会。 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各族人民在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精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硬仗 ●扶贫不仅仅是“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造血”功能,使他们巩固脱贫成果 新华社记者: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现在离2020年越来越近了,请问云南采取了哪些“啃硬骨头”的措施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陈豪:云南由于历史、自然地理、教育、医疗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们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3年到2018年,全省累计有70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但是,云南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目前还有181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还有贫困县40个。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一是坚持省负总责、层层压实攻坚责任。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督战机制,省市县乡村层层建立责任清单和工作台账,切实把“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每个深度贫困县都由一名省级领导分工联系,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驻村工作队,带领、依靠群众一起干,推动各项攻坚举措落实。 二是精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退出标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硬仗。“两不愁”问题已经解决,现在重点是要解决住房安全、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问题,还有一部分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义务教育保障方面,重点抓好“控辍保学”责任落实,加强偏远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失学辍学。住房安全保障方面,确保年底39.27万户4类重点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27.65万户非4类重点对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近年来,我们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将近100万户贫困家庭从山区搬到城镇,帮助他们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和医务人员配备,确保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饮水安全方面,今年全面解决24153户、9945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下转A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