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8月26日 星期一
第A08版:关 注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8月26日 星期一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系列报道
玉溪“三湖”向好
抚仙湖稳定保持I类水质杞麓湖水质改善为V类星云湖水质不断改善向好


抚仙湖调蓄带睡莲绽放


星云湖藻水分离前后水质对比


杞麓湖循环系统建设


抚仙湖

    本月中旬,“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寻走云南的记者采访团走进玉溪。

    对玉溪而言,最有特点的是融入玉溪人民血液的“玉汝于成 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和浇筑在玉溪人民灵魂之中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玉溪品格。

    新中国成立后,玉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玉溪GDP今年预计超过1600亿,比1949年增长了上千倍,人均GDP达9000多美元,全面小康指数达到了西部标准的92.14%……按照省委、省政府对玉溪市“六个走在全省前列”“两型三化”和打好“三张牌”新定位新要求,玉溪正在砥砺前行,努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玉溪市拥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玉溪市在湖泊保护治理措施上,抓好治水的人、管好装水的湖、治好流水的河、护好蓄水的山,以前所未有的保护治理力度抓好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作,实现了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杞麓湖水质由劣V类改善为V类,星云湖水质不断改善向好。

    抚仙湖

    水质实现稳定保持I类标准

    广袤的云贵高原上,抚仙湖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柔和妩媚。这一池碧波,是目前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据统计,保护好抚仙湖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储备了15立方米的Ⅰ类水。保护抚仙湖,玉溪在行动,势必让碧波万顷的抚仙湖一直清澈,一直美下去。

    7.8公里生态调蓄带 截断面源污染

    盛夏时节的调蓄带花木繁盛,水中的睡莲已经盛放,白鹭鸶在岸边嬉戏,两岸的菊花、美人蕉也竞相开放……人行至其中,宛如在画中游。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由生态净化河道和两岸绿化景观带组成,总长7.8公里,位于抚仙湖北岸新环湖路以北100米范围内,东起肖嘴新村,西至广龙小镇,规划面积约1330.05亩,总调蓄库容量为45.3万立方米。

    抚仙湖作为中国第三深水湖泊,在14万亩的径流范围内,曾有近18万人大水大肥、四季不休地耕作着。日积月累,化肥农药给这颗南国明珠北岸40条入湖河流带来了大量的面源污染。随着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项目的投入使用,抚仙湖的水质慢慢变好,在今年6月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18年云南省环境公报》中提到,2018年抚仙湖的水质达到了Ⅰ类标准。

    北岸生态调蓄带集“截”“储”“调”“回”“净”于一体的生态项目,具有水质保障功能性又有一定的水利功能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截”即截污功能,项目的实施将截断北岸片区的农业面源低污染水、千层低污染地下水、雨污不分的城市生活和农业灌溉余水,拦截随河道漂流入湖的生产、生活垃圾;“储”即储存低污染水、初期雨水,防止污水直接入湖;“调”即统一调配平衡山冲河、抚澄河、东大河等河流水资源,有效调节补充到环湖路以下各块湿地;“回”即低污染水回用灌溉,低污染水回中水厂处理回用;“净”即净化功能,通过沉淀、多塘系统、各类水生植物,使得污染物在循环运动中被吸收、降解、净化。

    “生态调蓄带功能实施后,可使直接入湖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负荷分别缩减7.84吨/年、94.58吨/年、158.78吨/年、14.04吨/年。同时,减少约514.5万立方米污水进入抚仙湖。”澄江县水利局调蓄带技术负责人杨有平说。

    2.8万人搬离保护区 让抚仙湖“休养”

    近年来,抚仙湖游客如织,岸上浓烟弥漫的餐馆,让抚仙湖变成了一个“瓷娃娃”。密集的村庄和人们带来的农业农村生活污染是抚仙湖最主要的污染源。要更好地保护抚仙湖,只有一个字——搬。

    “让整个环湖居民退出来、搬出来。” 澄江县环湖棚改区生态移民搬迁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谢志舟说,想要更有效地保护抚仙湖,必须痛下决心将沿湖群众搬离,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搬出一级保护区,湖泊才能得到休养。同时建湿地,恢复抚仙湖原来的生态植被,把抚仙湖周边100公里的湖岸线建立起一座绿色生态屏障,更好更有效地保护抚仙湖、保护生态环境。“始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抚仙湖。”

    今年初,为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中国最美湖泊,澄江县启动了“三个一次性”工程,即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沿湖52个村民小组,2.8万人;一次性县城集镇清污分流、截污治污全覆盖;一次性完成抚仙湖径流区4000亩耕地植树造林及管养任务。

    星云湖

    水质不断改善向好

    “如群星闪烁,落入湖中,摇曳多姿,晶亮如云。”故名星云湖。位于江川区的星云湖与抚仙湖仅一山之隔,由一河之水相连。

    说星云湖有蓝藻,令人感到既意外又遗憾,因为湖如其名的星云湖,也曾碧波荡漾,妩媚迷人。随着玉溪市“三湖”保护政策措施的扎实推进,星云湖水质不断改善向好。

    水不脱“劣” 誓不罢休

    “如果一年半之内,星云湖水质没有从劣Ⅴ类升为Ⅴ类,那所有员工不再发工资!”星云湖北岸藻水分离站站长杨跃军说。立下这样的军令状,他们就是要倒逼自己、封死退路,给星云湖一个交代。

    2002年5月,星云湖开始大面积暴发蓝藻,令人扼腕叹息。从那以后,每年5月至12月星云湖都会发生蓝藻水华。

    近年来,江川区积极采取措施整治蓝藻水华,先后开展机械除藻、仿生式除藻、NAC除藻、鲢鳙鱼除藻等试验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远远不够,离目标还很远。今年3月,江川区启动了星云湖北岸藻水分离站建设,并于6月18日投入试运行,试运行以来工况正常。截至7月23日,累计处理富藻水6.2万立方米。

    据介绍,星云湖北岸藻水分离站日处理藻浆规模5000立方米,通过蓝藻防控浮坝,先将星云湖大部分蓝藻聚集到位于东西大河河口的收集点,富集为浓藻浆后再泵入藻水分离站采用“沉淀式藻水分离+一体化浓藻浆二级强化气浮分离”工艺进行藻水分离。经过沉降的湖水进入藻水分离池、气浮池的处理后,蓝藻经过排渣槽进入脱水间,脱水后的蓝藻可加工成肥料,分离后的水则进入尾水处理系统进行深度处理,水质达Ⅳ类标准后再排放。

    今年6月,玉溪市生态环境局江川分局对星云湖北岸藻水分离站进出口水质进行了监测。根据监测指标分析,藻水分离站试运行后,氨氮削减率达77.78%、总氮削减率78%、总磷削减率93.52%、化学需氧量削减率77.57%、叶绿素a去除率达99%,出水已达Ⅳ类,对遏制星云湖蓝藻水华、减少内源污染、促进水质恢复环保效益显著。“等星云湖原位控藻及水质提升项目实施后,对于一年半内要脱‘劣’,虽然有压力,但也有信心。”杨跃军告诉记者。

    转入退房阶段 今年底全部退出

    近年来,江川区实施星云湖一级保护区生态修复及生态屏障构建项目建设,启动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工作。经过努力,全区涉及“退田”的大街街道、前卫镇、江城镇已实际退出农田1577.8亩,涉及农田基本完成退出,并对退出的农田实施了清表和围栏划界,以杜绝复耕复种现象发生。“对退出后的农田,我们将按照‘宜湿则湿、宜林则林’的原则,坚持优先建造简易湿地,对不适宜实施湿地建设的部分,实施绿化造林。”江川区“四退三还”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韩飞说。

    当前,星云湖“四退三还”工作已由退田正式转入退房阶段,到2019年底,实现星云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房屋、人口等按照应退必退原则全部退出的目标。

    杞麓湖

    水质由劣V类改善为V类

    通海县是云南知名的“云菜”之乡。从1998年起,该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蔬菜种植面积、产量、收入迅速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面源污染严重,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入湖河道水质迅速恶化,流域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保护杞麓湖迫在眉睫。近年来,通海县儿女不懈努力,杞麓湖水质由劣V类改善为V类。

    循环利用农业废水 一举多得

    位于杞麓湖南岸的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巧妙地利用还湖截污带和发源于村脚的赵家大沟,循环利用农业灌溉水,做到了不让农田废水直接排入杞麓湖。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杞麓湖14条入湖河道之一的赵家大沟,河道坚固而整洁,河水水质明显改善,位于两岸的健康步道被郁郁葱葱的绿化覆盖,让人意外的是,这条步道原来是大树社区菜农堆放垃圾的田埂。

    蔬菜种植是大树社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部分农田种植的是喜大水大肥的蔬菜,为了让蔬菜长势喜人,在种植过程中村民们会使用大量化肥。多年来,农药、化肥及其包装物已严重污染了生产生活环境和杞麓湖水质。

    如何做到既种植蔬菜增收,又防止农业污染加重?大树社区的灌溉用水循环利用系统给出满意的答案。

    大树社区有1200多亩良田,平日里的灌溉用水全靠赵家大沟的补给。走进大树社区的农田里,记者看到一条条沟渠直通各家各户的农田,纵横交错的沟渠如同一张网,覆盖在农田上。居民随开随用,很是方便。完成灌溉后,多余的水将顺着农田周边的排水沟流到环湖截污沟里。

    “如果这些水能够在环湖截污带里停留7天以上,那么水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残留物就有一定的削减。一部分被沟渠周边的绿植吸收,一部分沉淀在环湖截污带里,经过生态净化的水又重新抽回赵家大沟。”通海县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王兆春告诉记者。据介绍,在非汛期,为了保证地势较高的农田能够正常使用赵家大沟的水,社区会不定期地将环湖截污沟里的水抽到赵家大沟进行补给。

    通过“赵家大沟—农田—环湖截污带—赵家大沟”的循环用水模式,让带有化肥、农药残留物的灌溉用水没有直接排入杞麓湖,从而达到保护湖泊的目标。“农田灌溉用水的循环利用,每年可有效削减入湖污染物中的化学需氧量1351.4吨,总氮311.26吨,总磷19.18吨。”玉溪市生态环境局通海县分局副局长李刚说。

    调整种植结构 减少人为污染

    在有效推进“四退三还”工作的同时,通海县积极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引导农户减少种植喜大水大肥的蔬菜,转而种植玉米、水稻等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在保证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护了杞麓湖水质不受污染。经过三年的示范推广,2018年通海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主要分布在河西、高大、四街等乡(镇)。

    此外,在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部分入湖河口湿地的植物厌氧塘上,采用生态浮床净化水质,通海人在这些浮床上种了空心菜、水芹菜等经济作物。据介绍,这些水生蔬菜是可以食用的,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都来自富营养化水体中含量过高的氮磷钾等元素,与陆地蔬菜的生长原理完全一样,同时又能起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罗宗伟 贾云巍 浦美玲

    杨萍 党晓培 文 陈飞 摄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