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开学季,不少家长开始采购儿童用品,从儿童书包到儿童牛奶、儿童水饺,与“儿童”相关的产品都被放入购物车中。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买的冠以“儿童食品”标签的食品与普通食品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些企业宣称产品“营养价值高”“孩子更爱吃”,但这不过是其宣传炒作的噱头。 《新京报》评论:正如有消费者所说的,所谓“儿童食品”不过是一个厂家生造的概念,绝大多数购买“儿童食品”的行为都等于“交智商税”。事实上,我国任何食品领域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儿童食品”这个概念,相关国家标准也付之阙如。但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儿童食品”标签乱飞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整治“儿童食品”市场,除了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外,尽快根据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给“儿童食品”制定相关认定标准,或许是当务之急。名正则言顺,有了标准,市场监管有据可依,消费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有利于“儿童食品”行业走向规范化。 其实,在相关标准制定之前,对一些儿童食品的“招摇过市”,也并非无计可施。一些厂家在宣传其产品时,其标榜的“高营养”“零添加”等说法,可能已涉嫌欺诈,消费者完全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向经营者索赔,而对于厂家、商家虚假宣传的行为,行政主管部门亦有责任予以惩处。 从其实质来看,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不过是一些厂家利用消费升级与信息壁垒,制造的一个个食品谎言。国家有关部门宜尽快健全相关标准,将“儿童食品”纳入规范中;同时,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与有关部门也该及时出击,消解一些“儿童食品”宣传的误导作用。只有多方发力,或许才能让“儿童食品”多些安全,少些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