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第A12版:时 评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社论速读
别再让一些“儿童食品”忽悠消费者

    据新华社报道,开学季,不少家长开始采购儿童用品,从儿童书包到儿童牛奶、儿童水饺,与“儿童”相关的产品都被放入购物车中。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家长给孩子买的冠以“儿童食品”标签的食品与普通食品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些企业宣称产品“营养价值高”“孩子更爱吃”,但这不过是其宣传炒作的噱头。

    《新京报》评论:正如有消费者所说的,所谓“儿童食品”不过是一个厂家生造的概念,绝大多数购买“儿童食品”的行为都等于“交智商税”。事实上,我国任何食品领域的法律法规中,都没有“儿童食品”这个概念,相关国家标准也付之阙如。但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儿童食品”标签乱飞的重要原因。

    基于此,整治“儿童食品”市场,除了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外,尽快根据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给“儿童食品”制定相关认定标准,或许是当务之急。名正则言顺,有了标准,市场监管有据可依,消费者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也有利于“儿童食品”行业走向规范化。

    其实,在相关标准制定之前,对一些儿童食品的“招摇过市”,也并非无计可施。一些厂家在宣传其产品时,其标榜的“高营养”“零添加”等说法,可能已涉嫌欺诈,消费者完全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向经营者索赔,而对于厂家、商家虚假宣传的行为,行政主管部门亦有责任予以惩处。

    从其实质来看,一些所谓的“儿童食品”,不过是一些厂家利用消费升级与信息壁垒,制造的一个个食品谎言。国家有关部门宜尽快健全相关标准,将“儿童食品”纳入规范中;同时,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消费者与有关部门也该及时出击,消解一些“儿童食品”宣传的误导作用。只有多方发力,或许才能让“儿童食品”多些安全,少些谎言。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