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听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阅读公开课,就“读”这个训练内容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书声琅琅,热闹非凡。朗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衡量一节阅读课成败得失的标准。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串讲串问、逐段分析,这的确是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时下的不少阅读课中,对于朗读的指导不惜血本,不去考虑是否有必要,而单纯成了朗读的花样秀: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不厌其烦地轮番上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但我们的教学中有关“读”的训练内容有很多,过分偏重朗读,客观上挤占了其他阅读形式的训练。朗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默读是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品味情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式方法。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看,默读是学生今后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培养默读能力就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默读方法探索 1.分年级明确默读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1)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从一年级开始进行默读训练时,就要求学生不动嘴,不指读。此习惯的养成是默读训练的基础,一定要督促学生按要求完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圈点,简单的批注、标段、画出生字词,让学生形成默读的意识,培养一些简单的默读能力。 (2)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会默读并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赵景瑞老师说:“默读也叫‘目读’,必须教会学生用眼睛。看文章时,先用眼睛扫一下,这叫‘眼动’;扫到一定的距离停下,叫‘眼停’;只有在眼停的瞬间,才能看清看懂‘眼动’时看见的内容。这样往复,就会逐步读完全文。一般讲,一次‘眼停’最好把握一个句子,因为句子是表达完整意思的基本单位,按句默读有利于思考,能较快地理解文章内容,千万不要按字读,按词瞧。” 在中年级默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有疑问的内容,勾出重点词句,把自己认为较精彩的描写勾画出来,写点简要的心得感受,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3)新课标要求: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特级教师陆恕说过,“在默读中圈画批注,以学生自觉为基础,以思想为核心,以勾画批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自主学习,个性化阅读。批注式阅读是读写结合最直接、最快捷、最紧密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在形成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默读速度,达到每分钟300字的速度。 2.重视默读评价量化。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默读的评价提出这样的考察方式: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有效的默读量化评价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