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
第A15版:云 吧    
       
版面导航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
大刀舞


常泽香时常领着女儿、孙子,在自家院子里跳大刀舞。


小家伙跟奶奶“过招”


孩子们集体练习大刀舞


上场前精心准备

    农闲时,52岁的常泽香时常领着女儿、孙子,在自家院子里跳大刀舞。别看孙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拿起爷爷做的木刀一点都不含糊,一招一式挺像那么回事。

    住在鸡街村委会许么邑村小组的常泽香在当地小有名气,2013年她入选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项目的传承人,如今一家三代都在跳大刀舞。

    鸡街乡是距离漾濞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驱车约2个多小时车程,这里大多是彝族腊啰支系群众。鸡街乡党委书记赵明介绍,鸡街彝族大刀舞是当地流传的一种民间乐器舞,动作有“背花”“面花”“骑马式”等18种刀法36路108式。古时,大刀是一种兵器,长5市尺、重约8市斤,刀口锋利,后来逐步演化成大刀舞道具,当地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通常与打歌同场表演。

    “我曾祖父就是舞大刀的,每次庙会上领着一群人表演,站在台中央特别威武,我就想为啥只能一人舞大刀,不能大家一起跳大刀舞呢?”漾濞县20周年县庆那年,参加打歌表演的常泽香突然萌发一个想法,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大刀舞编排成另一种“大刀舞”,让更多人跳起来、传下去。世代传习的“大刀舞”在她这一代有了新变化。

    当年,常泽香组织了16个村民,一起学跳大刀舞。一天的农活干完,她就带着姐妹们一起跳。现在,村里会跳大刀舞的约有百人。“一年到头靠跳大刀舞得来的钱不过几千元,都是乡里乡亲的,得闲就去帮个忙而已,也不用钱。”常泽香始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平日里还要“盘”几十亩的烟叶、核桃、玉米等农作物,养几十头牛、猪等牲畜。

    “要跳好大刀舞,根基在彝族打歌16步上。”常泽香越说越有兴致,见记者跃跃欲试,就现场教学起来。她一边演示一边说,没有16步做基础,就没法跳大刀舞。临别前,常泽香特意与姑娘一起跳了一段压金,这也是大刀舞收场的最后一段。

    鸡街乡鸡街完小的操场上,在大刀舞传承人吉用伟轻快的笛声中,二三十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孩子舞动手中的大刀,时而响起震彻校园的口号,让人震撼不已。学校老师说,学校200多名学生基本都会打歌、跳大刀舞。

    17岁那年,80后吉用伟在一次庙会上看到站在台中央的吉有凤老人手舞大刀特别威风,那会他暗下决心“今后要做这样的人”。此后,他跟着吉有凤老人学习大刀舞、打歌、彝族传统歌舞表演,并于2008年出师。2013年,吉用伟被评为大理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大刀舞传承人。这几年他组建了自己的表演团队,但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学校里来。除了鸡街完小,他还到龙潭乡、瓦厂乡、县上街完小、县一中初中部等学校,教授孩子们彝族打歌、跳大刀舞。他说,能到学校里教孩子们跳大刀舞,是一件特别幸运的事,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效的传承!

    赵明告诉记者,鸡街乡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全乡组建了几十支彝族歌舞表演队,不断扩大大刀舞的普及率,打造鸡街乡“彝族大刀舞”品牌形象,以此带动全乡乡村旅游发展。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鸡街乡将彝族打歌、大刀舞融入乡土教材,无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小学生,他们的开学第一课就是熟悉彝族本土文化,每天晨练、课间操同样融入打歌、大刀舞元素,做到民族文化从孩子抓起,让彝族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与鸡街完小一墙之隔的幼儿园里,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和老师一起跳起了打歌。

    首席记者 宋金艳 摄影报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