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系列短视频云南篇,今天出场的是普米族。 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被誉为“三江之门”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滇西北城镇群的重要节点,境内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4.9%,是全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初夏时节走进兰坪县,前往远近闻名的“普米小组文化传承展示馆”,一身普米族服饰的和九贵前来迎接我们。除了他,另外4位身着漂亮普米族服饰的女子也是“普米小组”的成员。 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白天黑夜,普米族人都会用“搓蹉”舞(搓蹉,普米语即“跳舞”的意思)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搓蹉、四弦、口弦历经百年传承,浸染着普米族乡情民俗的全部内涵,成为了普米族民族文化的代表。四弦又称“羊头琴”,是搓蹉的主要伴奏乐器。每逢婚俗、喜丧、重大节日,12套传统四弦老调子搭着12套搓蹉舞步,在固定的节奏下,村里老少皆即兴踏歌起舞。 4位女子中的李海术,是普米族四弦舞乐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弹奏四弦琴,现在已是普米族四弦舞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她和同伴一起到欧洲斯洛伐克、捷克参加当地的艺术节,为当地民众表演了普米族“搓磋”和四弦舞乐。 和九贵是80后,他是普米族搓蹉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生长在一个普米族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家庭,6岁起跟着父辈学习普米族舞蹈、古歌、礼仪和民俗。1993年,和九贵被认定为县级传承人。2010年,他加入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全身心地投入到普米族礼仪民俗及四弦琴、口弦琴和歌乐舞的学习与传承中。为了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技艺,多年来,和九贵走遍了普米族人聚居的云南、四川等地的村寨山乡,记录和整理普米族祭祀、古歌、传统习俗和民歌。他学会了口弦琴制作技艺,并开始培训学员。 手持四弦琴,几位传承人为我们表演了歌舞。随着他们身体的律动,悠悠的琴声把大家带到普米族村寨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