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第A11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5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旧事
远去的吆喝声

    □ 刘卫

    我的童年是在老家县城长大的,对往昔各种流动摊贩穿街过巷的吆喝声耳熟能详,对其不仅感到颇具亲和力而且常念于心。

    那些年,商品流通处于原生态。母亲买菜主要去农贸市场,日用品也在国营商店置办。不过,遇上疏忽或急用或一些集市买不到农副土特产品,那些挑着担子、推着板车、挎着篮子的游商恰好能“拾遗补缺”,便利百姓的生活。而唤起人们购买欲的就是那些高高低低、带着厚重乡音的吆喝声。

    我家远房婶子是游商之一。她有经济头脑,由于早年当过大队广播站播音员,嗓音圆润悦耳,还加上修饰语,叫卖啥啥火。她把我家当临时寄存点,隔三差五地坐班车回山区“直采”,时令果蔬总比集市摊主上市更早,价格来得便宜些。她的板车上一年四季总是堆着各种“俏货”:开春,婶子兜售刚挖起来的春笋,带着浅绿叶片含苞待放的花苗,几声高亢明亮的“春笋炒肉,香着呢”和“把春天搬回家”的广告词特别撩拨人心;夏天,婶子则叫卖“又甜又大的沙瓤西瓜”和“正宗黄家湾甜瓜”,引得购买者众;秋天,婶子沿街兜售新鲜板栗、土鸡蛋和香麻油,吆喝声伴随着油香弥漫着满街满巷;冬天,婶子改做热乎乎的豆腐脑和酸辣粉,连绵的吆喝声召唤着四面八方的大小“好吃佬”。好多居民都跟她买熟了,觉得这嫂子收拾得干净利索,说话润贴,从不玩秤,价格实在,眼光独到,用嗓子和体力挣的是辛苦钱。那些年,她靠流动的摊子在老家翻新了旧屋,还供一对儿女上完大学或中专。

    目睹了婶子生存的不易,母亲对流动摊贩一直很照顾,即使家里暂时不缺,但碰上了不善吆喝或岁数大的游商尽量买一点。哪怕取几瓣蒜、拿一把葱或买一只土鸡也是释放出善意。那时,人心淳朴,鲜有欺诈,介绍商品实在,遵循市场最重要的潜规则:哄骗顾客一次,口口相传,下次你可能在目标市场站不住脚。居民对不分时段,繁杂的吆喝声几乎都能包容。声声吆喝,忽近忽远,悠然绵长,客商欢欣互动。像那位满脸风霜大叔的“磨剪子抢菜刀”雄浑的吆喝声就定格成百姓原汁原味的生活图景。

    后来我生活在大都市,几乎看不到沿街吆喝生意的流动摊贩。偶尔在地铁站口、医院和学校门前摆卖莲蓬、荔枝、土梨等的商贩,处于随时被驱赶的“危情”之中。他们基本上是无声销售,生意清淡。现在商品充盈,网购发达,消费观骤变,譬如,像菜刀不好使了,谁还会去费那劲找人磨?点点手机,新品送到。城市管理,也不允许纷杂的叫卖声“扰民”。

    去年国庆节回老家,窗口突然飘来“卖秋梨”的吆喝声。禁不住诱惑,我拔腿出门,买了满满一袋子。年迈的父亲笑了,提醒道,虽然原来的小县城早已改市,但市场管理较为宽松,正街上不准乱吆喝,还不准用电喇叭,游商只有在背街里巷才敢偷偷地喊几声。对此,我无奈,同时有一丝欣慰,也算是听到那久违的吆喝声了。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