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五大古茶山汇集,自古便商贾云集,热闹繁华。条条青石板路从这里出发,通往北京和西藏,也最早开启了中老两国的对外贸易。 这里有坚实的生态屏障。“天保工程”实施20年,天然林面积占国土面积91%,森林覆盖率达88%。茂密的热带雨林不仅是中国的生态屏障,还具有国际生态圈功能和影响力。 这里是沿边开放的热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拥有我国第五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有我国通往老挝的最大陆路国家级口岸和东南亚各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港,是我国面向东盟的门户前沿……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曾经的“老少边穷”封闭落后,嬗变为我国通往中南半岛的战略通道和重要前沿,开放,一直贯穿勐腊70年的发展史。开放,在勐腊发展的年轮上印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印,更将助推这里开启更加璀璨的篇章。 观念在变 “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的是‘实干家’、高效的‘执行者’,而不是‘空谈家’‘理想家’。” 改革创新 为发展注入“强心剂” 勐腊县的成长,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县域发展改革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映射出勇于改革创新、抢抓时代机遇、用好用活国家政策的重要性,也彰显出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对于勐腊县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开放,贯穿始终。开放,从影响勐腊人的生活开始。县史志办主任彭德轩第一次嗅到开放的气息,是在尚勇镇的集镇上看到录像厅和《少林寺》的海报,以及街上飘来的那一碗两毛钱的米干香;史志办工作人员杨增祥则是从看到穿喇叭裤、马掌鞋的“时髦青年”开始。 上世纪90年代,泰国货经老挝进入勐腊,花短裤和人字拖,这些对当时很多人来说的奢侈品,不可阻挡地成为“西双版纳人”的标志。也就是从那时起,勐腊变化的速度超越了想象,沿海地区流行什么,过一段时间这里也会有。 在这种“前卫”中,时间的光影划过,随着磨憨国家级口岸建立,南来北往的经济往来从未停止。依托磨憨口岸的建设,勐腊以沿边开发开放作为发展的活力源泉,在2015年又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设立了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勐腊以加快“两区”改革发展为突破口,加快与周边国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推动着勐腊融入更大范围的经济循环。 产业转型 格局不再“一农独大” “粮胶糖茶”曾是长期占据勐腊产业发展的四大龙头,虽然群众有事干,但是却并不富裕。 得益于开放,勐腊的一产也从“靠山吃山”的单一农业开始走向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围绕聚焦打好我省绿色发展“三张牌”,绿色经济不断壮大。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勐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橡胶、茶叶、蔗糖、砂仁等传统产业和养殖、热带水果、乡村旅游、电商等特色产业,“一树一叶”做深做精,“1+N”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工业要先行。勐腊提出“工业强县”,园区建设逐年有序推进。勐仑-台湾有机农产品加工观光园建成生产,勐满云锰橡胶精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项目即将封顶……在新型龙头项目的带动下,二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此外,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提升改造、长城影视文创园和南腊河康养度假营地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关累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磨憨国际陆路快件监管中心建成营运,磨憨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勐腊县文化旅游和口岸经济支撑力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的背后,当然离不开重大项目。在勐腊县委副书记、县长岩拉看来,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悉,2019年,勐腊县重大建设项目涉及交通、水利、铁路、航空、能源、旅游、城镇、口岸、社会事业、工业园区建设、加工制造、房地产12个领域共计60项,涵盖了省、州两级“四个一百”项目和部分“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为753.17亿元,2019年度计划投资75.25亿元。 如今的勐腊,不再是那个马背上以物换物的落后地区,而是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花结果的福地。 勐腊,已从边疆一隅的“发展洼地”,成为沿边开放的“发展高地”。 作风建设 实干为发展提供保障 勐腊县委书记,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崔云青认为,一个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需要的是“实干家”、高效的“执行者”,而不是“空谈家”“理想家”。因此,在创新发展与产业布局中,勐腊始终有一支适应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为保障。 勐腊县的领导干部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真正把“一级说给一级听”变成“一级干给一级看”;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饱满热情,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实干当做是一种精神、气度和胸怀,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不怕苦、不畏难,不退缩,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任务的执行力。 正是有这样的干部队伍,勐腊不断落实各项工作机制,不断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创新。简政放权,进一步划转和集中审批服务事项, 43个部门和单位742项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实体政务大厅,入驻单位及事项量居全省之首,实现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将审批流程和环节、审批条件和申报材料压缩1/3以上,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实现总体提速70%以上。 与此同时,勐腊不断深化农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医疗一体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金融财税体制等关键领域改革,抓好国有林场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公立医院、城市综合执法体制等方面改革。通过开放创新,为勐腊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家园在变 “要实施清水、蓝天、净土、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天保工程 为跨越守住发展底色 在勐腊的发展中,不容忽略的就是那抹绿色。作为勐腊发展的底色,守住生态红线至关重要。1998年,勐腊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保工程”连续实施20年,可以说成效显著。全县国土面积1030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943.35万亩,占国土面积91%,森林覆盖率达88%。全县总人口29万余人,人均拥有林地32亩,位居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首批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站点项目正式启动,环境监测站站房建设顺利推进,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正式投运。开展饮用水源地区规划,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全年无重特大污染事故发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了全县河流、水库、坝塘、灌溉渠管护全覆盖。“要实施清水、蓝天、净土、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崔云青说。 在勐腊,“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美丽家园。 美丽家园 一条路一座城一道门 “勐腊县城是沿着213国道一点一点建起来的。”213国道穿境而过直达国门,一条路成就了一座城。从收藏的老照片中,杨增祥辨认着县城昔日的模样,无论是什么角度,都躲不开213国道。 上世纪80年代初,勐腊县“有县无城”,沿着国道两旁零零散散形成的民居。最热闹的地方是“工程队”“邮电所”以及“国营食馆”,边远地区的勐腊并没有像沿海地区一样呈现出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势头。如今,勐腊县城依然绕不开213国道,只是县城建成区面积已拓展到5.7平方公里。 提速基础设施建设的勐腊,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路、雨林大道等市政道路改造项目建设完工,南腊河滨水景观、滨河路、县城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美丽家园又将在“美丽县城”“国家级园林城市”等项目的加持下驶上建设快车道。“‘美丽县城’要做到干净、宜居、特色,就是要让居民更有幸福感。”发改局局长张宁川说,勐腊将通过3年努力,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县城、美丽县城的标准和要求,全面推进节约型、生态型和功能完善型城市园林建设,建设美丽宜居勐腊,营造风清气正的国门形象。如今,勐腊正在修建西环路工程,县城将沿西环路西拓,建成区将拓展到18.5平方公里,为勐腊的发展预留广阔空间。 进入新时代,勐腊正沿着擘画的新目标扬帆远航,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愿景在变 “必须要保持干劲,全力做好脱贫巩固提升‘后半篇文章’。” 脱贫致富 倾力改善民生 分享发展红利 发展中,勐腊县坚持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进百姓福祉。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全县民生支出25.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9%。 勐腊县多措并举稳定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落实各项助学政策,“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全力织密织牢城乡社会保障网,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住房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优抚抚恤、防灾减灾等工作全面推进。 作为保障民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勐腊县全面打响了以“不能没有你”为主导思想的脱贫攻坚战,也打出了一场漂亮的致富圆梦翻身战——完成了7135人脱贫,18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乡(镇)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9%。不过,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必须要保持干劲,全力做好脱贫巩固提升‘后半篇文章’。”崔云青表示,所有工作中,最为关键的还是人,在于勐腊的各级干部。省级公示摘帽后,各级干部不能“松”也不能“歇”,更不能有“小胜即满”的心态,要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变,确保年底未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贫困人口全部“清零”,确保贫困户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几年来,在这片6860.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役,让这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勐腊各族群众对于今后的生活也有了许多期许。拉祜族大姐玉妹住上了“也达”(拉祜语意为“好房子”),看着村里年轻人去职高读书了,她打心底里高兴,希望小孙子今后能上大学,走出拉祜村寨;彭勇德轩每次从县城回到老家尚勇都很踏实,一直关注家乡的他希望磨憨镇用好用活口岸资源,优势再增强,不能浪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他相信,也不会浪费;张宁川桌上堆放着厚厚的各种项目进展情况,勐腊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有他参与的身影。他们,对勐腊县的未来,有信心,也有盼头。本报记者 闵楠 数读 2018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92.41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7.82亿元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765元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699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8.33亿元 对外经济贸易总额 29.54亿美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 207.77亿元 县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998.35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02.3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