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中国的粮食自给能力、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和贡献、粮食支持政策、粮食市场开放等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高、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和粮食价格稳,保障和调控能力强,可以说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 口粮实现完全自给 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张务锋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五连丰”,今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第五年超过1.3万亿斤;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他介绍说,多年来,中国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充裕,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有效保障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军需民食。与近年来国际市场粮价几次“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相比,中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 张务锋表示,随着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市场体系、储备体系和应急保供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建立健全,进一步压实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高效协同的良好局面。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粮食宏观调控打出了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 “我们也有一些进口,主要是大豆,谷物的进口是为了调节品种余缺。” 张务锋说,中国是人口大国,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还是紧平衡态势,将继续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 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 能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白皮书介绍,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昨日在发布会上说,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粮食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我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黄炜说,我国充足的原粮储备是粮食应急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应对粮食安全急需时的“压舱石”。除了原粮储备,我国在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还建立了能够满足10至15天消费需要的成品粮应急储备。 他介绍说,我国还规划布局了包括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储运企业,形成了粮食应急保供网络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一些重大突发事件。 据介绍,现在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有5704家,每天加工能力138万吨;应急供应网点48831家,日供应能力182万吨;应急配送中心3081个,配送中心具备仓储能力5387万吨;应急储运企业3492个,每天运输能力能够达到113万吨。 “这组数据能够让大家更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手中有粮’,而且在应急的时候确实能供得上去。”黄炜说。 中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 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 白皮书介绍,中国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涉粮外资企业加工转化粮食数量、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分别占到全国的14.5%、17%。 白皮书介绍,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在食用植物油、粮食加工转化等领域的份额不断增长,并向粮食收购市场、批发零售和主食品供应等方面延伸,成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白皮书说,中国严格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取消了相关农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对小麦、玉米、大米实施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大幅度削减其他粮食品种的进口关税。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除中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品种、转基因品种之外,将外商投资种业的限制范围缩减为小麦、玉米,取消农产品收购、批发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 白皮书介绍,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认真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并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承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2018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进口总量为11555万吨,出口总量366万吨,分别比1996年增长944.8%、171.1%。进口总量中大豆8803万吨;谷物及谷物粉进口2047万吨,占当年世界谷物贸易量的4.9%。 张务锋表示,白皮书介绍了国际粮食合作的丰硕成果,表明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他说,一方面,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另一方面,中国加强国际合作,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多双边合作机制的框架下,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 专家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必须 解决好竞争力问题 白皮书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未来粮食安全最大的挑战在于国内外粮食价格和成本倒挂问题,面临的价格和成本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粮食安全必须解决好竞争力问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努力提高粮食品质需要不断努力。 面向未来,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姚惠源说,粮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古今中外都把粮食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确保粮食安全永远在路上,不能有半点松懈。我国粮食生产还需进一步提高地力以及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人们对口粮的需求也更加注重绿色、安全、营养和健康,这些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新使命。 本版文图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