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第A14版:副刊    
       
版面导航

第A01版

第A02版

第A03版

第A04版

第A06版

第A07版

第A08版

第A09版

第A10版

第A11版

第A12版

第A13版

第A14版

第A15版

第A16版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学而
有情的“离别”

    □ 江舟

    古代文人喜欢相逢作诗唱和酬答,离别时更留下了无数诗歌,将依依惜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至今仍让人牵肠挂肚。

    最有名的离别诗,要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春天,雨过天晴,一片草青柳绿的清晨,诗人送朋友出使安西。此去千里迢迢,一路上有无数艰难险阻,今日一别,又何能再相见呢?在为朋友饯行时,王维举杯劝酒,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限的关怀,无比的深情,都委婉地表达出来。难怪这首诗歌,竟传唱千百年,可见伤别离这种情感古今是相通的。

    古代文人重友情,伤离别,但是离别的思想感情却是迥异的。从先秦直到两晋南北朝,离别主要还只是侧重在“伤感”,唐代的文人则对于离别另有一番见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人充满了报国施展才干的政治理想,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今日相聚,明日别离,不可避免。在心灵的天平上,离别的感情波动,被政治抱负的理智所战胜,他们更多地用豁达的态度来对待离别。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做官时,赠诗作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家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作别,即便从此天各一方,友情都将长存,我们在分手时,不要像那些胸无大志的人那般哭哭啼啼,涕泪涟涟。诗情中的离别虽不无感伤,但却胸怀旷达,利落豪爽。

    号称“七绝圣人”的王昌龄,也写有不少送别诗,其中一首《送柴侍御》,也是非常乐观豁达:“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天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虽然彼此相别,但仍同一片青天共一个明月,好比在一个地方一样。

    有些古人对于离别的认识却富含哲理。晚唐的一位名叫于武陵的诗人,曾作一首《劝酒》诗:“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艳丽的花朵免不了要经历风吹雨打,人生也要遍尝离别的滋味。这本是上天对万事万物所作的一视同仁的安排,不必太过于在意。

    苏轼在《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中云:“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一段旅途,个人不过是天地间的匆忙过客,又何必为眼前的聚散伤情呢?苏轼的这种情怀颇含道家哲学智慧。他的一生大起大落,颠沛流离,经历了几回生离死别,情到极致处,就似平静的古井,一切都看淡,却显得更为沧桑和深沉,这种达观的境界,则并非人人都能达到。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