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蒋璟璟 对于一个具备恋爱优势的职业,教师们尚且需要“恋爱假”,其他一些职业当然更是如此了。 10月起,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六五中学开始实施教师调休方案,该校教师可享受“孝亲假”“亲子假”“恋爱假”。据校长介绍,老师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的前提下,每月请假不超过2次,每次半天,不扣绩效工资,可以包括未婚教师的“恋爱假”,已婚教师参加孩子家长会的“亲子假”,教师照顾父母的“孝亲假”等等。记者发现,此前就曾有学校为提升教师幸福感创新假期,增设“恋爱假”“幸福假”等。(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中学为教师增设“恋爱假”的消息一经曝出,便迅速招来了一片羡慕嫉妒的围观。而严格说来,所谓“恋爱假”的说法实则并不严谨,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相关学校将“恋爱”也列入合理事假理由。“因为要谈恋爱所以请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透过此事,我们固然要为学校的人性化管理点赞,但更应该去反思的,无疑还是职场一贯的那种极限高压的工作文化。要知道,很多时候,通过无限度地占用时间来占有剩余价值,是一些用人单位的惯例。 “恋爱假”的出现,实则体现出学校等单位对于“事假事由”的认定呈现放宽趋势。并且,这种“事假”还是不扣绩效、不计考勤的。应该说,此类现象先出现在学校,是很可以理解的:鉴于工作的特殊性,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们可以很容易通过调课换班等方式来空出半天时间。此外,教师的工作内容可预期性较大,不会有太多突发情况和额外任务,这意味着没有必要随时坐班值守……这种种条件,注定是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 有许多行业的从业者对“恋爱假”的需求,实则都要比教师们大得多。毕竟,教师职业稳定,在婚恋市场素来颇受欢迎;其上下班相对固定,日常也不缺社交的时间和空间。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教师们从来不是婚恋困难群体。与之相较,那些常态加班、作息不规律、交际面狭窄的职业人群,似乎更需要“恋爱假”。很遗憾的是,职员“工作表现”之外的个体生活状况,并不在企业管理者的考量范围,“以恋爱为由请事假”当然是不被允许的。 教师们尚且需要“恋爱假”,其他一些职业需要更是迫切。当我们的职场文化、用工模式、社会认知等等,未能给年轻人们创造一个婚恋友好型环境,那么越来越多人选择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有的企业管理者看来,最大限度占用职员时间,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职场已经成为了婚恋的障碍,而这无疑是需要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规制和引导的。 恋爱、结婚,当然是私人事务,但社会整体的婚恋走向,却是必须关注的公共议题。创造条件,提供时间和空间,来回应年轻时代关于爱情的吁求,这也是我们社会的责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