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珠江源畔、巍巍的九龙山麓,有这样一支特殊的警队,常年奋战在高墙电网内,守护着一方平安。他们有着“铁血卫士”“维稳尖刀”之称,在确保监狱安全稳定中发挥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利剑作用。 他们以责任为舵,以坚守为帆,以奉献为浆,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对监狱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们就是2019年6月荣获“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的云南省第四监狱特警队,也是云南省司法行政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厉兵秣马 锤炼尖刀铁拳 这支特警队成立于1996年1月,前身为狱安队、防暴队,与云南省第四监狱同龄,主要承担着监狱突发事件处置、安全警戒设施管理、监管制度落实检查、罪犯外出押解、狱内重大活动安保等重要职责。 多年来,因工作需要,云南省第四监狱特警队领导和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队员年纪轻、有活力、能打仗的特点没有变,听从指挥、坚决执行、马上行动的作风没有变,训练集合时嘹亮的口号“政治合格、纪律严明、技能过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保障安全”没有变。 无论夏日酷暑,还是冬日严寒,训练场上总能看见特警队员的飒爽英姿。五公里越野,没有一名队员掉队;徒手格斗,被击倒后站起来继续训练;2.4米高板、拱形肋木,助跑、翻越,一气呵成;抗击打、背摔、倒功、擒敌拳,样样在行;棍棒打在身上木屑四溅,身体摔倒时与地板接触的咔咔声,让人听着都觉得疼。 流血了,包扎一下接着来;擦伤了,涂点药水继续练;身体不舒服了,咬紧牙关顶着。因为队员们深知,不在训练时流汗,就可能在实战时流血;不在平时下苦功,就可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本着“一切立足实战,一切为了实战,从难从严实训”的原则,特警队立足实际,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详细制定了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形成《云南省第四监狱特警队处置狱内突发事件预案汇编》,联合当地公安、医疗救护、综治维稳、驻监武警等部门,定期开展单项或综合预案演练,突出针对性、实战性、实效性,切实提高每一名特警队员的实战能力,有效减少和避免处突中的点滴失误,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置,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保驾护航。 枕戈待旦 维护安全稳定 巡逻检查是特警队最日常的工作。日晒雨淋,披星戴月,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每天从拂晓黎明到夜幕降临,在监管区总能看到特警队员们矫健而忙碌的身影。无论夏日酷暑或是冬日严寒,队员们每日都要佩戴平均重量在4公斤以上的单警装备,徒步进入监管区,对每一段围墙电网、每一个罪犯改造生活现场,进行细致入微的巡逻检查。每天平均徒步25公里以上,一年累积下来,相当于在昆明与曲靖之间往返50次以上。 他们总是冲锋在每一次危险来临的最前面,将每一个监管漏洞堵塞在第一时间。23年来,他们有效化解100多次监管安全隐患和事故,及时排除围墙、电网、涵洞等故障1000余次。用他们的话说:“监管安全无小事,安全稳定高于天。我们不怕流血流汗,就怕出现安全隐患。我们不怕重复,只要没事就不是重复。” 他们常常以监狱为家,把青春的执着和汗水的挥洒播种在监狱的每个角落,每人平均每月出勤的绝对天数达27天,每个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1个小时以上,在某些特殊时期,有的特警队领导连续50多天未离开单位。 他们当中,有的因安保脱不开身未能为奶奶送终,有的因人手不够新婚第二天就赶回来参与执勤,有的因执行外围看押任务推迟了婚期,有的因为封闭集训父亲临终都没能见到最后一眼……为了这份事业,他们付出了比其他岗位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也为监狱连续18年实现“四无”筑牢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热心公益 彰显社会责任 在得知沾益区人民医院血库告急的情况下,特警队员们踊跃参与献血,在献血处排起长长的队伍。特警队原副队长赵杨刚下夜班,就急匆匆赶到献血处,被医生告知当天身体条件达不到献血标准,让他下次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再献血。第二天,他又再次来到献血处,如愿献血。 特警队员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到曲靖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爱心助学、爱心帮扶、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法制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向社会献爱心,为公益作贡献,主动承担作为一名警察、一名公民的社会责任,把青春的激情延伸到各个角落。 珍惜荣誉 瞄准一流目标 2018年,特警队趁势而为、应势而变,提出了“九龙卫士,特警先锋”的建队口号,并成立了“云南省第四监狱狼牙突击队”,倾力打造应急处突精兵中的精兵。 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荣誉是最好的褒奖。23年来,云南省第四监狱特警队先后荣获两次国家级、两次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荣记集体三等功两个,获得各类集体荣誉30多个;队员中有60余人次受到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以及监狱的表彰奖励,7人荣记三等功;在全省监狱系统树立了响当当的声誉。 青春展风采,热血铸警魂。云南省第四监狱特警队用青春与激情、奋斗与坚持,为监狱筑起一道稳固的钢铁长城。他们将瞄准建成全国监狱系统一流特警队目标,逐梦新时代、践行新使命、展现新担当,以崭新的姿态接受新的挑战。 本报记者 夏体雷 通讯员 万忠勇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