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经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随葬品268件(套)、以青铜器为大宗的昌宁县大甸山遗址被核定为国保单位,将人们的视野再一次聚焦到这一领域,从出土的以铜柄铜钺、人面纹铜弯刀和3件铜编钟等为代表的青铜器上去探寻2000多年前哀牢古国的神秘。 揭开哀牢古国秘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滇西边陲小城保山昌宁连续出土了多批次的哀牢古国时期铸造的编钟和大量的青铜器,不仅为后人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在这片澜沧江畔的热土上奏响了一曲汉文化和哀牢文化相互碰撞共生发展的乐曲。 1964年,昌宁县右甸坝东大横山首次出土置于一铜鼓中的编钟6件;1992年,该县漭水坝西打挂坟山又挖出按大小递次排列着的编钟4件;2012年,该县大甸山墓葬群再次出土铜钟3件和大量的青铜器制品。根据考证,连续出土的13件编钟和其他青铜器,铸造时间均在春秋末期至西汉初年,这一时段也正是哀牢古国的存续期。 这些珍贵文物的相继出土,不仅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研究昌宁青铜文化和远古历史的大门,同时也向后人传递了古老的铸造技术在哀牢古国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的信息。人们惊奇地发现,昌宁县多批次出土的编钟和其他大量的青铜器似乎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这里正是存世400多年的哀牢古国封地,正是梦幻般张扬浪漫的哀牢文化发祥地之一。 “通过对大甸山古墓葬群的考古和研究,将为我们揭开哀牢古国的神秘面纱,把那些以前曾经只限于传说中神秘而灿烂的哀牢青铜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现代人眼前。其中,也包含了作为古代乐器的编钟文化。”一名考古专家介绍说。 编钟色泽鲜明纹饰清晰 据了解,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成为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从北到南,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编钟留下了一条完美的音乐发展的轨迹。云南迄今共出土以“滇王编钟”为代表的编钟36件(现存30件),其中属古哀牢地的昌宁一县就出土了13件之多。 这些编钟虽久经沉埋,但出土后完好如初,色泽鲜明,纹饰清晰,音列井然,并有双音钟(侧敲可得双音)。它那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钟声,让我们跨越时空,梦回远古,仿佛置身于2000多年前哀牢王神秘的庙堂之上。 保山市博物馆的一名专家介绍说,如果滇王编钟称为古滇之王的“王者之音”的话,那么,昌宁编钟则无疑是古哀牢部落的“酋领之音”,同时也是哀牢人步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编钟的大量出现,表明哀牢人不仅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还懂得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在测音、试音及演奏上也有了相当水平。” 永世流传的文化精髓 铜编钟,堪称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千古绝响。古人为什么用铜编钟敲奏音乐,而不用铁钟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过:“铁性易缩,时加磨莹、铁愈薄而声愈下,乐器需以金石为准。”由此看出,古人不仅用铜钟演奏,而且用铜钟定音。我们的祖先不仅用铜制造了劳动工具和炊器,而且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音乐,在陶钟的基础上,铸造了铜编钟,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从昌宁出土和传世的大量青铜器可见,古老的铸造技术在哀牢古国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今,一个充满传说的时代已过去,但那一时期人们创造的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却已成为当地永世流传的文化精髓,依然还在昌宁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报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马宏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