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筇竹产业在昭通大关县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这一切,与一个人25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他,就是西南林业大学从事竹类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森林培育学教授董文渊。25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珍稀濒危植物筇竹的研究和科技扶贫工作,探索总结出筇竹天然林改造与人工林培育成组配套关键技术,通过典型示范、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带领大关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的“造血式”扶贫道路。 1993年7月,董文渊被学校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分管林业和科技工作。上任之初,他在对乡土植物资源的调研中发现筇竹突出的生态经济比较优势。但一直以来,有关筇竹生物学、生态学、退化竹林恢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却是空白。董文渊决定:自己研究。25年来,他克服诸多困难,先后完成多个项目。 此外,他还结合科研项目推进实际,不断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采用现场培训与会议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关县共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和基层干部1600多人(次)。在昭通市林业局、水富县、绥江县、威信县、彝良县、镇雄县、永善县举办培训班36期,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共3800多人。据统计,2017年,大关县筇竹笋产量已达8000多吨,其一二产业综合产值达2.4亿元。在木杆、高桥等天然筇竹主产乡镇,农村劳动力在出笋季节人均采笋收入可达5000元-6000元,筇竹笋销售收入占到大多数农户经济收入的80%以上。 未来,大关县将改造现有20万亩天然筇竹低质低效林,新造30万亩高产高效筇竹林,建成50万亩筇竹资源基地。以筇竹科技成果为支撑,通过2~3年的低产林改造,提高竹笋产量,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稳定脱贫;到2022年,达到年产筇竹笋30万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实现竹产业总产值60亿元的目标。
|